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通过对智能高速现有应急指挥平台中凸显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设应急指挥平台智能化的目标,通过研究分析与智能化功能设计相关的层析和体系,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各子平台的建设方案和思路,以促进高速公路应急指挥平台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摘要:煤炭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表变形问题是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工况,分析了采空区岩体注浆加固与上方建筑地基处理组合方式下的承载力和变形机制。结果表明,注浆加固区与上方地基层的弹性模量在150MPa(不考虑上部地基弹性模量的影响)和80MPa(不考虑注浆层弹性模量的影响)较为经济适用;加固区与上方地基层厚度分别为30m和20m时较为经济适用。研究结果可为临近建筑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亦可为确定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摘要:建筑行业属于环境污染重点行业,为有效整治建筑行业发展模式,确保整体建筑能够向绿色环保化方向进行发展,各种新型建筑技术开始在绿色建筑中得到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文章将通过对装配式建筑特点的介绍,通过对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分析,对绿色建筑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相关内容展开深度探讨,旨在提高装配时建筑技术应用水平,保证绿色建筑建展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施工建设规模的扩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新兴的建筑模式,但我国装配式建筑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技术方面还有上升空间。基于此,本文以装配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探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发展遇到的瓶颈,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分别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深化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细节与质量控制等方面详细阐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策略,从而提高施工质量,提升施工效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日益加快,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开展地下空间研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本文以当前地下空间发展趋势、技术特点及企业市场竞争为导向,介绍地勘行业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优势。基于此,提出在维持原有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地勘行业发展模式,以此实现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针对风化岩地质条件下的地下工程顺逆作法施工问题,提出临时钢支撑支护设计,采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选取平面为扇形地下三层试验段进行了建模和载荷步分析,研究了有无临时钢支撑条件下地下结构随载荷步的位移变化发展规律。结果表明:顺逆作法施工地下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顺作法无水平支撑围护墙顶,最大竖向位移发生在逆作法无竖向支撑的梁板跨中;加设临时钢支撑能够有效减小结构竖向位移;模拟与监测结果吻合良好。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摘要:提出一种带预埋型钢的装配式混凝土梁,可使其与装配式混凝土柱实现干式连接,具有承载力高、连接可靠和施工简单等特点。结合混凝土梁的受力分析,提出预埋型钢的设计方法,分别设计1个带预埋槽钢和1个带预埋角钢的分析模型,并进行受弯性能试验研究,得到相应的破坏模式、荷载-挠度曲线、荷载-钢筋应变曲线和荷载-预埋型钢应变曲线等。结果表明:各试件荷载-挠度曲线均包括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极限状态下,试件裂缝发展均已充分,底部纵筋已发生严重屈服,但预埋型钢、端部纵筋与端部箍筋均处于弹性,且混凝土梁端与端部钢板未发生分离。另外,带预埋槽钢和带预埋角钢的装配式混凝土梁的荷载-挠度曲线、裂缝发展和破坏模式均基本相同,各阶段荷载和位移误差均小于5%,延性系数均大于3.0,即两种预埋型钢均能满足装配式混凝土梁端连接要求。
摘要:融资方提前介入PPP项目,参与项目方案设计和融资谈判,可以使融资方充分识别和管理融资风险,有利于项目融资。在目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贷款投放乏力的大背景下,银行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均积极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和利润增长点,PPP热潮恰好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商业机遇。作为某市重点市政工程和PPP示范项目,某市污水处理项目一经发布就受到了当地十余家金融机构的青睐。本文就该项目融资方案进行分析,以期对后续项目有所启示。
摘要:未设形状记忆合金(SMA)的滑移支撑是自复位SMA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明确其力学性能,从而为自复位SMA支撑的分析与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滑移支撑主要由四块钢板、两个滑移螺栓、两个固定螺栓、丁基橡胶垫片和普通垫片组成。对4个考虑螺栓扭矩的滑移支撑进行试验研究,并采用校正的有限元法分析4个考虑不同类型垫片摩擦系数的模型,得到相应的滞回性能和耗能能力。结合试验和有限元研究结果,分析不同位移下滑移支撑摩擦面的变化规律,并总结了各阶段支撑的摩擦面数目,以明确滑移支撑的力学模型。
摘要:平煤矿区首次开采近全岩下保护层工作面用于解放其上部受瓦斯突出威胁的己组煤炭资源,近千米埋深开采近全岩层势必加大底板破坏深度,一旦扰动隔水层内L5弱富水性含水层形成寒灰水间接补给通道,影响工作面底板安全稳定。为此首先建立双层结构底板塑性滑移线场理论模型,推导出三种工况下双层底板最大破坏深度解析解;然后通过自主设计的孔隙水压力(弹簧)和地层有效应力(千斤顶)协同工作的相似模拟试验平台,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模拟分析了采场顶底板变形形态和破坏特征;最后使用钻孔应变测量方法在平煤十二矿己_(15)-31040近全岩工作面开展底板破裂发育形态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双层结构底板塑性滑移线场理论计算出己_(15)-31040近全岩工作面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16.59 m;相似模拟试验揭示了底板破坏集中于开切眼及工作面两端,具有明显滞后破坏特征,最大破坏深度为17.8 m,工作面推进159.9 m进入充分开采后,底板应力逐渐恢复;现场实测结果显示底板岩体在工作面前方7.9 m出现压剪滑移破坏,工作面推过钻孔前后底板分别表现出压剪和拉剪破坏,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介于16.5~18 m。现场实测与理论计算和相似模拟试验结果较为吻合,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大埋深、高承压煤岩层开采底板水害防治技术的进步。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