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网络文学到IP衍生:后期现代语境中民俗符号的表达转向
收藏 引用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5年 第1期46卷 149-156页
作者:孙金燕 王世灿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4 
后期现代已成为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话语语境。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是“现代学”民俗的两个重要领域。随着融合媒介的成熟,按照其所蕴涵的三层逻辑,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两个领域中的民俗符号在技术层、主体层、空间层分别发生了表达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清代滇西腾冲契约文书的音借字及其反映的方音
收藏 引用
《语言研究》2025年 第1期45卷 27-36页
作者:邓强 李莞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昆明650504 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昆明650500 
《腾冲契约文书资料整理与汇编》所录契约中有不少音借字,文章考辨了这套书所录清代滇西腾冲契约文书里出现的五十多条音借字,进而讨论了音借字反映出的五条方音现象:“详”字声母读送气塞擦音,古船禅母字与心邪母字声母读音接近,齐撮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族志的诗性书写——论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创作
收藏 引用
《昭通学院学报》2025年 第1期47卷 61-66页
作者:刘启涛 雷祖娴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是1980年以来四川凉山地区崛起的一个重要诗人群落,诗人们在创作中一方面积极传承彝族传统文化艺术,在美学风格上带有着鲜明的民族印记;另一方面立足于凉山本土风物和日常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学社会学元素。当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记忆·审美资本·时尚——以云南剑川传统工艺创意为例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9年 第5期 29-42页
作者:向丽 陈顺尧云南大学文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 
“记忆”是审美经验中最为内隐而重要的存在,它与某物何以能够成为艺术品或审美对象紧密相关,同时也以集体选择的方式建构着品味与时尚。在当代,审美和艺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审美和艺术能够从基础性的层面通过“创意”对于社会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礼俗互动”中鸡的民俗隐喻研究——以华南侨乡为例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前沿》2025年 第2期14卷 48-59页
作者:杨田 钱源初 王晓怡 孙乐怡 赵仕芬 肖春慧 葛子诚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广东 广州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广东 江门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江门 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云南 昆明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 广州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鸡作为民俗艺术的象征,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养鸡历史中,鸡作为显著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符号,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持续发展和丰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俗乡土文化。本研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德勒兹:超越“主-客”二元模式的艺术“感觉”视野研究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 第1期31卷 135-146页
作者:蒋永青 王宜东云南大学文学院 云南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艺术是"感觉"的语言,但如何理解"感觉"问题,传统与现当代大多学者的研究思路却一直徘徊于"主-客"二元模式之中。无论是传统还是现当代学者(如梅洛·庞蒂和雷蒙·威廉斯等人)的"自我"&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图关系理论视角下的刘勰审美倾向新探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16年 第2期29卷 162-167页
作者:张坤 颜克成南京大学文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刘勰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还具有高超的视觉艺术鉴赏水准,他常以绘画、锦绣、衣服图案等物来比拟文字作品,而绘画、锦绣、衣服图案等物可以用"图像"一词来统称。顺着这些图像语汇,逐渐走进刘勰的精神世界,我们发现:他对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图像视角下的《文心雕龙》新解读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16年 第1期 110-113页
作者:张坤南京大学文学院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成书于南朝齐的《文心雕龙》虽以文字作品为研究对象,但其作者刘勰不可避免会具有图像的视界,这是因为绘画在当时已是一门相当成熟且逐渐文人化的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绘画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其题材逐渐从人物画中滋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物器之用”到“君子人格”:竹文化符号的审美流变
收藏 引用
《竹子研究汇刊》2011年 第3期30卷 66-70页
作者:李永 李能 喻迎春 李世军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浙江杭州310000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竹"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符号,历经了由竹制生产工具到礼器,再到乐器,终而到"君子"形象三种审美流变形式,在流变过程中,实用功能不断"虚化"。它们分别对应着宗教神圣化、艺术高雅化、审美人格化三种审美手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表现
收藏 引用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3期10卷 413-415页
作者:陈娟 徐中原广州黄埔教育局广东广州510760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东魏北齐散文受到北魏散文的沾溉、高氏统治者支持文教和文学事业以及东魏北齐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加强等因素,促成了东魏北齐散文的鼎盛局面:作家之多,所谓"邺京之下,烟霏雾集";散文文学流派的出现;散文创作数量多,题材广,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