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筛选高致病禽流感病毒核蛋白(NP)中可用于高致病禽流感病毒感染检测或疫苗设计的CTL表位,为评价疫苗接种效果和开发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NCBI公布的NP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2006年深圳株高致病禽流感H5N1病人分离的病毒cDNA为模板扩增NP全长基因(1500 bp)并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NP氨基酸序列中潜在的HLA-A觹0201限制性表位。构建重组pJW4303-NP核酸疫苗并肌肉免疫HLA-A2/DP4转基因小鼠,利用ELISPOT法筛选特异性CTL表位。结果:克隆了2006年深圳株高致病禽流感NP基因,构建的重组pJW4303-NP核酸疫苗能在体外COS-7细胞中表达,免疫小鼠后能引起小鼠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结论:生物信息学和转基因小鼠模型筛选相结合的方法,能用于高致病性禽流感核蛋白CTL表位的筛选。
摘要:目的:原核表达重组高致病性禽流感基质蛋白M1并分析其在感染检测中的作用。方法:根据NCBI公布的基质蛋白M1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高致病禽流感H5N1病人分离的病毒提取病毒RNA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扩增基质蛋白M1基因。将M1基因克隆到pQE30原核表达载体进行非融合表达,纯化重组表达的蛋白并用免疫学方法检测分析。结果:克隆了高致病禽流感H5N1病毒基质蛋白M1基因,并采用pQE30原核表达载体成功表达该蛋白。以该重组蛋白为检测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检测6份病人血清标本均为阳性,而正常对照人群为阴性。结论:高致病禽流感H5N1病毒M1蛋白可以应用于感染检测中。
摘要:采用T-A克隆技术,在白纹伊蚊β-肌动蛋白的基因序列上设计引物,PCR扩增后将特异性产物连入T载体中,提取质粒,经测序分析验证后,测定浓度,稀释获得标准品,采用SYBR green法进行实时定量PCR,并绘制标准曲线,作为白纹伊蚊各种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中的内参照物.结果表明:利用此标准品制备的标准曲线具有较高的扩增效率和良好的线性关系(斜率为-3.3287,R2=0.9980);实时定量PCR熔解曲线分析表明,温度在83℃±0.5℃的PCR产物是白纹伊蚊肌动蛋白序列上的特异性产物,表明此标准品是白纹伊蚊肌动蛋白特异性的.本实验成功建立白纹伊蚊β-actin基因实时定量PCR方法,可作为内参照物运用于白纹伊蚊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所设计的动物口鼻动态气溶胶暴露系统的上下层和每层各暴露口之间细菌气溶胶浓度的均匀性,为动物气溶胶吸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负压气雾室中运行整体动物口鼻动态气溶胶暴露系统,DV 40气溶胶发生器发生粘质沙雷氏菌气溶胶,流量10 L/min,使用微生物采样器测试动物口鼻动态气溶胶暴露系统上下层之间和每层各暴露口之间细菌气溶胶粒谱分布,同时测试暴露系统在发生细菌气溶胶时是否发生泄漏。使用SAS 8.2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层暴露腔和下层暴露腔细菌气溶胶浓度分别为(23 770±2792)CFU/m3和(24 865±1583)CFU/m3,差异无显著性(P>0.05)。暴露系统上层3#、6#、9#暴露口的浓度分别为(7551±375)、(7363±89)、(7563±283)CFU/m3;下层11#、14#、17#暴露口的浓度分别为(7209±215)、(7362±525)、(7374±327)CFU/m3,各暴露口之间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整个测试过程未发生细菌气溶胶泄露。结论动物口鼻动态气溶胶暴露系统上下层之间和每层各暴露口之间细菌气溶胶浓度均匀性较好,未发生泄露,可以用于相关细菌气溶胶暴露的研究。
摘要:目的:以人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M2蛋白为靶抗原,制备针对H5N1病毒M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方法:用针对H5N1病毒M2蛋白胞外区设计的四分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后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出阳性细胞,经多次亚克隆筛选出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单抗腹水并进行抗体效价测定及亚类鉴定。结果:获得10株能稳定分泌抗H5N1病毒M2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抗体效价高,抗原特异性强。结论:成功地获得了针对H5N1病毒M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H5N1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及病毒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摘要:本文采用鼠疟模型进行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伍用的药效学研究。用正交设计和4天抑制试验法,研究两药伍用增效的最适配比。采用药物剂量递增培育抗性的方法,连续血传100代,分别培育鼠疟原虫对磷酸萘酚喹、青蒿素及两药伍用的抗药性。结果显示磷酸萘酚喹和青蒿素最适配比为1∶50,对鼠疟敏感株和抗氯喹株的增效指数分别为4.2和8.2,杀虫速度和治愈率均优于单药。培育至100代时,磷酸萘酚喹、青蒿素和两药伍用抗性指数分别为200.3、5.6和4.4。结果表明,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配伍具有增效作用,并能明显延缓疟原虫对单药抗性产生的速度,降低抗性水平。
摘要:分析沙眼衣原体多形态膜蛋白D(PmpD)的基因序列并预测PmpD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在GenBank中检索沙眼衣原体不同血清型的PmpD基因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分析。以L2血清型PmpD基因序列为材料,采用Karplus-Schulz、Chou-Faaman和Gamier-Robson方案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柔性区;按Jamesonv-wolf方案预测抗原指数,运用Kyte-Doolittle方案预测PmpD氨基酸的亲水性,利用Emini方案预测蛋白质的表面可及性。检索到20个沙眼衣原体不同菌株的PmpD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序列非常保守,一致性高达99.14%-100%;对预测结果综合分析,推测最有可能的B细胞表位位于PmpDN端的67-74、132-140、335-340、851-861、972-988及1091-1097。多参数方案综合预测PmpD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为进一步实验鉴定PmpD抗原表位及其多表位疫苗设计和研究奠定基础。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定量检测炭疽芽孢杆菌的PCR方法。方法采用TaqMan荧光探针技术,针对炭疽芽孢杆菌质粒pXO1、pXO2上的基因设计引物;用炭疽芽孢杆菌(Sterne株)污染环境土壤来模拟实际样本,比较了从土壤中提取DNA的不同方法对检测效果的影响,并与同类进口试剂进行了平行比对。结果以含有检测目的片段的线性质粒为模板,反应体系的灵敏度可达到101拷贝/μl;用Sterne株芽孢悬液污染土壤,检测灵敏度可达2.5×103cfu/g土壤。我们研制的试剂与进口试剂在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一致,且操作简便。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炭疽芽孢杆菌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特异、灵敏地检测土壤标本中可疑目标菌。
摘要:为建立同时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森林脑炎病毒(TBEV)、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5种人兽共患脑炎病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相关病毒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优化引物组合及PCR反应条件,建立可同时检测5种病毒的方法,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411 bp(JEV)、945 bp(TBEV)、193 bp(EEEV)、545 bp(WEEV)和769 bp(CHIKV);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病毒核酸最低检测拷贝数分别为7.1×103、3.6×103、2.2×103、5.6×103和5.1×103。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为以上5种人兽共患脑炎病病毒提供快速检测手段。
摘要:目的测定中国宿主动物中Amur病毒M片段全基因序列,以了解其分子特征。方法设计特异的PCR引物,用RT-PCR法分段扩增JilinAP06株M片段全长,PCR产物经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然后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重组分析。结果JilinAP06株M片段全基因序列共3615个核苷酸,A+T含量为59.3%,G+C含量为40.7%,包含1个单一的开放读码框架,其最大读码框架从41-3448,由3408个核苷酸组成,共编码1135个氨基酸。序列同源分析表明,JilinAP06株与中国的人源Amur HV株同源性为96.0%-97.8%,与韩国大林姬鼠来源的SoochongHV同源性为85.6%.86.7%,与HTNV原型株76—118同源性仅为79.5%,而与其他各型病毒间的同源性均低于79.0%。氨基酸同源分析,其氨基酸序列与中国的人源株Amtll-HV同源性为98.1%~98.4%,与韩国大林姬鼠来源的Soochong HV同源性为96.4%-97.0%,与HTNV原型株76—118同源性为91.7%,而与其他各型病毒间的同源性均低于92.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JilinAP06与Amur病毒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结论从中国宿主动物中获得了AmurHV的M片段全基因序列。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