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北京市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重点实验室新媒体与创意中心"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仪式观视野下的情感调解类节目——《谁在说》栏目的文化传播学分析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 第2期36卷 151-152页
作者:刘胜枝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市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重点实验室新媒体与创意中心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即强调传播本身就是仪式和神话,是共同信仰的表征,不是空间上的信息传递,而是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①.本文从仪式观的角度分析北京电视台的情感谈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生视频技术如何影响影视创作与审美接受——以皮尔士三元模型为框架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年 第7期46卷 80-88页
作者:张蓝姗 方格格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体与创意中心 
文生视频大语言模型Sora带来了一个“泛视听”时代,也开启了影视领域人机协同的新质生产力实现路径。文生视频具有“矢量化”再生产特征,具有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创作水平。作为一个开放的艺术文本,它有助于启发创意,降低视听创作、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变革与重构:Sora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24年 第4期 84-91页
作者:张蓝姗 徐瑷桐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体与创意中心 
文生视频工具Sora为影视创作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也给影视艺术创作带来多重机遇与挑战。生成式AI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际上对影视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ora生成的拟像化影像消弭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创作者需保持对艺术真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智能时代的电视社交化演进:人机分离、人机互动到人际交往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年 第6期43卷 163-168页
作者:张蓝姗 蒋亚娟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体与创意中心 
电视与互联网媒介之间的更新迭代遵循着媒介演进规律。研究采用媒介环境学的视角,结合国内外案例以及对电视内容和社交平台话题之间相关性的长期观测、记录,重新审视电视社交功能的变化。依据"媒介四定律",当互联网技术重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机器的人性化与人类的机器化——AI大模型时代影视艺术发展新范式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24年 第3期 86-92页
作者:张蓝姗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体与创意中心 
AI大模型支持多模态内容的生成与互转,已成为影视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机器通过模仿学习人类思维,变得更“人性化”,而人类在创作思维等方面变得越来越“机器化”。人类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在于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温度和道德的尺度。在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AIGC:媒介内容创作的新变革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23年 第5期 94-100页
作者:张蓝姗 唐慧婷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体与创意中心 北京邮电大学 
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自发布之初就因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受到广泛关注,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AIGC在未来传媒领域应用前景的思考。AIGC将带来生产内容、效率与数实融合等方面的技术可供性,在这种新生产力的加持下,媒介生产场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AI视频生成工具在视听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反思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24年 第12期 22-30页
作者:张蓝姗 刘星如 石小妍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体与创意中心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飞速升级的AI视频生成工具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正推动视听艺术内容与形式的革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视频智能生产流程呈现模块化、标准化、定制化趋势,创作实践沿着真实再现、幻想重构、美学突破三条路径展开探索。人机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