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6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视角下西方图文药品广告意义生成机制研究
收藏 引用
《外语研究》2025年 第1期42卷 70-80页
作者:高杨 王德亮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 
本研究基于蓄意隐喻理论和转喻扩展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西方图文药品广告意义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该类广告通常采用特定的图文空间布局,将图像分为中心和边缘两部分。中心图像富含蓄意隐喻和转喻描写手法,展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哈代诗歌中的动物伦理思想
收藏 引用
《外语导刊》2025年 第1期48卷 140-148,F0003页
作者:龙宇 章燕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 
哈代的诗歌在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时表现出清晰的伦理取向。他的诗歌基于万物互联的思想,打破了人与动物之间虚幻的界限区分。他诗歌中的动物具有与人类平等的地位、独立的主体性和内在价值。他对动物施以仁爱的呼吁,更将人类的利他主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情境的主题连贯式英语学业成就测试命题设计与实践
收藏 引用
《中小学外语教学》2025年 第3期48卷 60-64,F0003页
作者:张浩 王璐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基础教育英语测试应重点考查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基于情境的英语测评形式之一,主题连贯式测评在提升测试真实性等方面具有多重优势。本文从总情境创设、分场景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翟理斯译者主体性表征及其动因分析——以《聊斋志异·卷一·长清僧》英译为例
收藏 引用
《现代语言学》2025年 第1期13卷 576-582页
作者:李伟艳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自从1842年被引入英语世界后,这部作品经历了多个版本的翻译和传播,其中以翟理斯的英译本最具影响力和学术价值,成为研究的焦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意义表达——基于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新教材读写结合板块教学的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5年 第3期 32-37页
作者:蒋京丽 李珍珠 黄紫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6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102200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 
当前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普遍存在读写脱节、任务情境缺乏真实性、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基于此,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新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读写结合板块。文章通过阐述新教材读写结合板块的设计思路和实施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纳博科夫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 第3期27卷 116-121页
作者:张冰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作为一位出生在俄国,青年时期在俄国度过的世界级大作家,弗·纳博科夫的全部创作,都深深地打上了白银时代(1890-1930)俄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烙印。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尤其是伊·布宁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俄国象征派对彼岸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诗面对的问题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9年 第3期 44-49页
作者:郑敏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五四"运动后,白话新诗成为汉浯诗歌的主流,作为汉语文学的新生事物,它虽然受到青年及教育界诗歌爱好者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它本身的艺术要求特别高,在脱下华贵典雅的古典汉语诗的华服后,很难立即找到适合自己的白话服饰,所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让无声的古瓮发出声音——济慈《希腊古瓮颂》的艺格敷词与想象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 第2期 167-182页
作者:章燕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被认为是艺格敷词的经典范例,引发了众多批评家的分析和研究。斯皮策、克里格和赫弗南的三篇文献分别从视觉艺术向听觉艺术的转换、时间艺术向空间艺术的转换和视觉艺术再现之文学再现的角度对该诗作展开了批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布莱克诗画合体艺术中的多元互动关系——以《天真与经验之歌》为例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4年 第9期 38-47页
作者:章燕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早期的重要诗人兼画家。他的诗画合体艺术作品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学界对其诗画合体艺术进行多方面研究。从布莱克的诗画合体艺术可以看出,其作品中诗与画之间以及画与画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元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最后的浪漫诗人”——浅论英国诗人乔治·巴科的诗歌艺术及其悲观主义色彩
收藏 引用
《国外文学2006年 第2期26卷 72-77页
作者:章燕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巴科是英国20世纪一位有争议的、风格独特的诗人。无论是他创作的早期还是晚期,他的诗始终在美与爱的意象或主题中渗透着悲观、矛盾和否定的情绪,表达出他对宗教、道德的怀疑、质询,甚至是反讽式的批判。这突出地体现了20世纪西方现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