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评论研究所"
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巴拉干建筑中的“自然之影”
收藏 引用
《风景园林》2020年 第6期27卷 22-29页
作者:金秋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评论研究所 
探讨路易斯·巴拉干在亲人尺度的日常空间中塑造"深远感",实现"空旷寂寥"场景氛围的方法、发展过程和来源。从分析巴拉干自宅入手,建筑经过改造,逐渐实现对市井和自然的双重屏蔽。通过调节光线的层次、空间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塑一种批评性过程 《时代建筑》里的建筑展览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19年 第1期62卷 178-181页
作者:丁光辉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评论研究所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建筑实践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新兴建筑师参与的展览活动也呈现激增的趋势。相比于设计和策展实践的繁荣,对这些活动的批评反思显得尤其稀缺。《时代建筑》通过持续性地推介、阐释和评论这些建筑展览,重新塑造了一种批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造一个差异性的话语世界 《时代建筑》里的象山校园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19年 第2期62卷 155-159页
作者:丁光辉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评论研究所 
通过解读《时代建筑》杂志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报道——包括建筑师的作品、文本以及同行的讨论与评述.文章试图阐释王澍"一种差异性世界的建造"这一概念的深层哲学内涵.指出以王澍为代表的批评性实践和建筑批评的意义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院作为一种混合型组织 在科层制与个人魅力之间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18年 第5期61卷 6-11页
作者:丁光辉 薛求理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评论研究所 香港城市大学建筑学与土木工程学系 
设计院的建筑生产表现为一种二重性结构:既有以集体创作、效率实用为优先的大规模生产,也有以个人探索、文化革新为特征的实验性实践。这种二重结构是由设计院的内在特征决定。设计院既要承担物质环境的营造,也要承担文化创新的责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自然与感知的拟合
收藏 引用
建筑技艺》2021年 第12期27卷 40-53页
作者:李兴钢 金秋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评论研究所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一个发端于环境、地形、体育工艺、人的科学设计,也是回应自然、几何、感知、风景的拟合设计。这恰好与《园冶》反映的中国传统空间建造的基本态度和思维逻辑相契合,从相地开始,立基、屋宇、装折、栏杆、墙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