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13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城市交通噪声及其控制对策--以北京市三里屯地区为例
收藏 引用
城市问题》2010年 第6期 17-21页
作者:李英 姜祎周 杨娜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我国的城市噪声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交通噪声扰民,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通过对三里屯地区交通噪声所进行的具体考察和测试,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现状,进而深入剖析了城市设计因素对交通噪声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对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四面体模型的多维度城市形象研究
收藏 引用
城市问题》2008年 第9期 24-28页
作者:张忠国 陈翔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形象对促进城市自身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城市形象的四面体模型的构建可以为城市形象建设扩展思路,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通过分析探讨影响城市形象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寻找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及作用方式,最终明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住宅小区入口设计对小区物理环境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城市问题》2009年 第11期 44-49页
作者:李英 段颖群 史倩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人们往往关注小区入口对交通、防御、形象及标示的作用,而忽略它对小区物理环境的影响。从建筑物理环境的角度关注小区入口的形式及位置设计是提升建筑设计质量的重要一环。通过对住宅小区入口类型的研究,根据实地的调研测试及数据模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阶段性教学内容研究
收藏 引用
规划师》2011年 第C期27卷 263-266页
作者:范霄鹏 严佳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规划设计课程作为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主线,贯穿于五个学年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整个过程由设计基础—专业基础—专题类型—专业综合四个阶段构成,依据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制订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载体和方法,并以递进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公共艺术审美方式与意义的嬗变
收藏 引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54卷 150-153页
作者:杨晓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044 
当代公共艺术存在于公民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以兼容性为基本内核,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新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区别于传统审美角度的的方式和意义,这也决定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方式将由瞬间的情节体验向"即时性"的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拉丁美洲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
收藏 引用
《工业建筑2010年 第1期40卷 131-134页
作者:房志勇 万佳 林川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044 
在近年来许多国际建筑奖项的获奖角逐中,拉丁美洲建筑师以自己独特的地域主义的实践方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悉数过往才发现,拉丁美洲的现代建筑在地方文化延续方面的研究和努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通过分类和总结拉丁美洲建筑师们的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级双层城际旅游列车车厢系统设计
收藏 引用
《装饰》2007年 第7期 105-107页
作者:陈静勇 朱仁普 阚玉德 郎世奇 滕学荣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本文以“高级双层城际旅游列车车厢系统设计”为题,通过校企协作,以国产原SFK181型双层动车组硬座车厢为原型,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分别标作SFK181A和SFK181B);并比较实际调研与方案设计的差异性,提出实验性设计研究结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医院声环境和静音设计方法研究
收藏 引用
《噪声与振动控制》2010年 第3期30卷 113-117页
作者:李英 王希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044 
医院建筑特别是病房对安静要求比较高。嘈杂的声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医生的工作质量。然而,目前许多医院存在比较严重的噪声污染,医院声环境的设计和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为例,通过实测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地下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
收藏 引用
《施工技术》2010年 第S2期39卷 468-471页
作者:林川 侯丹卉 房志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044 
针对日益突出的城市雨水问题,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所涉及的雨水处置问题进行了研究。侧重介绍地面构造对雨水入渗的促进措施、壤中流蓄排技术及地下建筑主体的防渗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古典的目光阅读古典——读《中国建筑之道》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2年 第11期 96-97页
作者:张路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044 
中国古典建筑应该怎么读?可以怎么读?是否仍有可能读出新意?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意匠是否具有普适性价值?能否对当代建筑创作有所启发?侯幼彬先生在其新著《中国建筑之道》中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