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聚乳酸作为一种绿色生物基材料,具有可再生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利用熔喷技术制备的聚乳酸非织造材料可将聚乳酸自身性能优势与非织造材料纤维超细、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结构特点结合,在空气过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阐述了聚乳酸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工艺、性能特点以及在空气过滤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增韧/增强改性、驻极体改性以及功能改性聚乳酸非织造材料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总结。
摘要:可穿戴设备等便携式电子产品柔性化、轻薄化的发展需求,使柔性电池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锂电池是各类电子产品的主要电源,高比能可拉伸柔性锂电池的开发成为研究重点。锂电池的柔性化结构设计是为了满足电池进行编织织造或在复杂形变条件下的使用需求,在仿生、折纸/剪纸、纤维/纱线等概念启发下,采用柔性或非柔性材料对电池整体结构进行柔性化设计,制备各种形状结构的具有宏观柔性的锂电池。本文综述了锂电池柔性化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分析并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高能量密度柔性锂电池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摘要:用涤纶热致变色长丝(玫红变白色)作为经纱和纬纱,设计织造了平纹、斜纹和缎纹3种组织、不同密度的9种机织物,分别对其变色后的色彩明暗度L^(*)、红绿色调指数a^(*)和黄蓝色调指数b^(*)进行测试,分析了织物组织和纬密对热致变色涤纶长丝机织物变色效果的影响及其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纬密和织物组织对热致变色涤纶长丝机织物的变色效果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随着织物纬密减小,明度略有升高,色相略有减弱;颜色变化由快到慢的顺序基本为缎纹、斜纹、平纹。研究结果对热致变色纤维在机织产品上的设计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节能减排已成为推进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个人热管理(PTM)技术因其独特优势而备受关注。PTM技术能够通过调节人体周围环境的温度来提高热舒适度,有助于改善传统暖通空调的效能,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本文综述了PTM技术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详细介绍了该技术在保暖和制冷2方面的材料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及性能表现,还对其现有材料和技术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对PTM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摘要:石墨烯由于具有易于调控的电子结构、稳定的化学性能以及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等特性,其在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石墨烯为零带隙的半金属材料,开关比较小,其在微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因此被限制。因此,打开石墨烯带隙使其具有明显的开关比,同时保持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是石墨烯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领域的重大挑战。研究者们通过化学掺杂、有机分子接枝、物理吸附等方法对石墨烯的带隙进行调控。本文主要以是否破坏石墨烯的晶格结构或化学结构为分类依据,综述了石墨烯带隙打开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采用静电纺丝工艺,以可生物降解的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为原料,改性埃洛石纳米管(HNTs)为驻极体,制备了HNTs/PBST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HNTs对PBST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及空气过滤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HNTs添加量为10%(w)即可使PBST纳米纤维直径细化,协同增强了纳米纤维膜的物理筛分效应及静电吸引能力,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综合过滤性能,HNTs/PBST复合纳米纤维膜对PM0.3的过滤效率高达96.67%,且过滤阻力仅为90.5 Pa。
摘要:为解决传统的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灵敏度低的问题,基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和离子液体(ILs),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离子介电层(ILs/PBST),并利用离电式压力传感机制开发了一种灵敏、透气的全纳米纤维离电式柔性压力传感器。该器件具有超高灵敏度(902.4 kPa-1,0~6 kPa)和快速响应/恢复时间(147 ms/147 ms),能够快速稳定地监测多种人体运动及生理信号。此外,三维多孔纳米纤维网络赋予其良好的透气性,确保其长期佩戴的舒适性,该器件有望应用在智能医疗领域。
摘要:基于石墨烯纤维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可以作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柔性储能和供电设备。然而,由于柔性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较低,限制了其未来的应用。本文采用水热自组装和原位聚合的方法将聚吡咯锚定在氮/硫共掺杂的石墨烯纤维(PPy/NSGF)上。所制备的PPy/NSGF具有424.8mFcm^(-2)的高比面积电容和43.3μWhcm^(-2)的能量密度。由PPy/NSGF组装的纤维状超级电容器可用于照明。PPy/NSGF性能的改善主要归因于杂原子氮和硫的共掺杂以及聚吡咯的原位聚合增加了电活性位点。所制备的石墨烯基复合纤维有望成为未来智能服装和小型化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中纤维状超级电容器的潜在柔性电极材料。
摘要:由于具有电导率可调、比表面积大、自支撑、柔性等优点,导电纳米纤维膜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涂层包覆法、超声包覆法、原位聚合包覆法等化学方法是制备导电纳米纤维膜材料最简单、有效的工艺。首先简单介绍了静电纺丝技术,然后按照导电材料的种类对导电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综述了近几年导电纳米纤维膜材料在生物工程、电磁屏蔽防护和柔性传感器等领域的探索进展。
摘要:采用3种改性剂对凹凸棒石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凹凸棒石-聚丙烯腈(ATP-PAN)复合纳米纤维膜,研究改性剂对复合膜结构和空气过滤性能的影响,优化ATP-PAN复合膜材料的静电纺丝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经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联用改性后的凹凸棒石纳米棒在复合纳米纤维膜中的分布较优。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气溶胶颗粒为目标过滤物,发现凹凸棒石使复合膜的空气过滤效率达到98. 670%,压降仅为106. 7 Pa,品质因数为0. 407 3 Pa^(-1),表明以凹凸棒石为功能添加剂的复合纳米纤维膜材料在空气过滤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