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以温暖的艺术创作呈现时代中的生命价值--影片《追月》学术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 第11期 120-124页
作者:陈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影片《追月》改编自作家艾伟获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过往》,该片由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乔梁教授执导,青年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与爱奇艺影业联合出品,是青影厂改制之后拍摄制作的第一部艺术类长片。该片入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与影像的感觉共同体:以张爱玲为方法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22年 第8期 60-66页
作者:刘洋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北京100069 
基于感觉共同体的建构,读者和观众可以借助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感受到相同的联觉效果和情动机制。这也使得文学作品和影像创作可以在不同艺术家、不同媒介材质、不同的内容形式上,共享一套情感结构,在类似的主题、元素、精神诉求和人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电影知识建构的问题、传统与分类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3年 第4期 12-17页
作者: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电影知识体系是包含了“影片”和“电影”两个不同范畴认知判断的知识集合。对这两个范畴进行知识分类并思考相应的研究方法和传播方式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内容。新时代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数字影像时代找到面向国家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跨媒介流通的艺术诉求——比较视野下张爱玲文学资源的影像呈现
收藏 引用
电影新作》2021年 第5期 94-102页
作者:刘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大IP时代",从影像改编的角度思考张爱玲作品的影像化呈现,不但可以重新审视张爱玲文学资源超越性的价值所在,也可以通过比较艺术学的方法,在跨媒体、跨文化、跨地域的层面上,探索不同艺术表达方式之间彼此的呼应和共鸣、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秋喜》:谍战故事的另类叙述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10年 第1期 86-88页
作者:陈晓云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与意在“斗智”而实质上更多依赖酷刑(基本上到了不加节制的地步,这种毫无节制的暴力渲染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国产大片”中)和裸戏(不管事实上有没有完成,却更像一个商业噱头,让观众想入非非地走进电影院是此类噱头的基本功能)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胭脂》:在艺术倾向与商业倾向的夹道中行进——海峡两岸电影艺术家学术研讨会纪实(上篇)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1年 第2期 235-241页
作者:孙钖荣 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时间:1991年11月19日(星期二)下午 地点:北京电影学院小会议室 参加者:台北方面:台湾“金马奖”执行委员会主席、著名电影导演李行、《胭脂》导演万仁及该片女主角扮演者、著名电影演员苏明明、《五个女子和一绳子》的编剧劳嘉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侯孝贤后”的艺术探索——海峡两岸电影艺术家学术研讨会纪实(下篇)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1年 第2期 242-248页
作者:孙钖荣《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继11月19日《胭脂》的学术研讨会后,20日上午,又在学院召开了对台湾影片《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该片导演叶鸿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王伟国、文学系教授王迪以及部分学生和留学生。叶鸿伟是台湾第二代新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暗无天日》导演及制片人访谈录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 第4期 37-40页
作者:林黎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北京100088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题材电影研究
收藏 引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1年 第2期 1-3页
作者:本刊编辑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1991年,中国影坛鼓荡着一股历史的雄风,一批闪烁着史诗光彩的作品联袂而至,有如大潮之兴。如何从理论上——从历史的和美学的两个方面来研究这一创作现象,显然已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学术课题。从电影创作的一般规律来看,题材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由电视电影所想到的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9年 第6期24卷 67-70页
作者: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100088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