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7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民间”的融会贯通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土回归——以吉祥图案为例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 第6期32卷 123-128页
作者:尹笑非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文章兼顾民俗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论,试图以民间日常生活中的吉祥图案为例来沟通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通融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本土回归提供一条可尝试的途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杜威审美经验理论的现象学解释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 第1期 161-166页
作者:王茜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恢复了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发生过程中的原初统一性,表现出与现象学一致的超越二元论的理论追求;此外,杜威对包含着意义的身体知觉的阐释,以及对情感所统摄的审美经验发生过程的分析也都显现出与现象学方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
收藏 引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3期39卷 58-63页
作者:王茜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生态存在论美学”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的前沿,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化:生态美学以现代人的存在状态与审美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同时,又要把“自然”作为一个重要思考维度纳入存在本体与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兰州鼓子:民间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困境
收藏 引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第4期48卷 138-144,171-172页
作者:杨阳 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兰州鼓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已有学者对其历史源流、演唱形式、音乐构成、唱词审美、师徒关系、保护发展以及政府作为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然而,要改善兰州鼓子日趋濒危的生存状态,不仅要在曲目整理,梳理脉络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身体现象学及其艺术观
收藏 引用
《求是学刊》2007年 第5期34卷 99-103页
作者:王茜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从研究身体入手挑战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揭示出身体与意识、人与世界彼此渗透纠缠的真实存在面貌,强调体验的重要性,主张优秀的艺术应当展现人和世界互相交流渗透的过程。以上理论为生态美学向本体论研究层面的推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独特的生命图像象征艺术——中国传统吉祥图像的美学解析
收藏 引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6期38卷 95-98页
作者:尹笑非 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中国传统吉祥图像是在继承神话思维生命一体化认知的基点上,经过自觉的图像思维的交织,将物化情感寄托于图像之上并定势化、模式化发展的结果。它是一种独具东方神韵的真正的象征型艺术,其象征意象的审美判断、审美价值构成了它特有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象学视域下的中国诗论研究——以叶燮《原诗》中的“情”为中心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 第2期 108-116页
作者:王茜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叶燮《原诗》中的"情"一方面主要是指事物的情状或情态而非情感,另一方面在行文中的某些地方又同时使用"情感"之义;一方面将"情"排除出诗歌创作的主体性条件中,一方面又承认诗歌的抒情性特质,因此受到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文艺类型中的民俗审美——兼论“诗中有俗”与“俗中有歌”的审美特征
收藏 引用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31卷 91-95,118页
作者:朱希祥 李小玲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试图探讨是"诗中有俗,俗中有歌"的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既是诗歌,也是民歌,更是民俗"美学特征和各自间的艺术演化的相互关系与关联。世俗"风化"与"民俗之诗"间的互动、互促、互相影响的审美与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定位分层、核心传承、创意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若干思考
收藏 引用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6期41卷 1-8页
作者: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生产性保护"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最直接与现实途径,当然,这一实践与保护方式也是当前备受争议的话题。对于我国纷繁庞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入于赋心:论《繁花》的“铺张”叙事
收藏 引用
《南方文坛》2015年 第2期 135-138页
作者:李清宇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讲师 
提及《繁花》的叙事,金宇澄姿态谦卑,推本溯源,称不过是要“做一个位置极低的说书人……取悦我的读者”。表白不避“媚俗”,直言《繁花》与民间“说话”艺术的一脉相承。翻检通部小说,的确有讲说,有唱诵,有放谑,各式传统“说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