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725 条 记 录,以下是11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口头叙事媒介
收藏 引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6期32卷 138-141页
作者:孙正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口头叙事媒介的人类学讨论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传播媒介的维度,口头叙事媒介呈现出立体性与弱主体性,媒介的工具意义在此获得主体的隐含身份。二是艺术媒介的维度,口头叙事媒介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人生的仪式性与日常生活的审美特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朝文化、文学观与散文风格
收藏 引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4期41卷 87-92页
作者:阮忠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南朝承续东晋文化而有所发展 ,在世人好清谈的风气之下 ,儒、释、道三教各有所重 ,既相争斗又相融合 ,构成当时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在它们的作用之下 ,孕育了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观念。“原道”的文学观没有造成文风的一律 ,它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九叶诗派意象艺术的现代化追求
收藏 引用
《河北学刊》2006年 第5期26卷 137-141页
作者:王泽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九叶派诗歌在民族的、人类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与个体生命的价值体验的结合中,体现了意象的现实性、象征性、玄学性相互渗透的诗学原则。九叶诗人自觉追求意象内质的充盈与丰厚,意象形态的沉稳与内敛,使意象更具有外在的感性强度与内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白话新诗派的“自然音节”理论与实践
收藏 引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2期51卷 93-101页
作者:王雪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新诗草创期,以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周作人等为代表的白话新诗派,标举"自然"与"自由",逐渐丰富了"自然音节"论的新诗诗学观,奠定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节奏理论。围绕何谓"自然音节&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诗学的“风”与“水”之象喻
收藏 引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1期24卷 132-135页
作者:张路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风"与"水"之喻是中国诗学中一组意蕴特别丰富的象喻,常用于艺术品评和理论探讨,描述作品风格和审美鉴赏的境界,揭示艺术创作的奥妙,说明文艺的源流、传播和功能等,不仅形象地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特点,而且隐含着与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故事新编》对人的价值重估与油滑修辞
收藏 引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 第2期56卷 100-107页
作者:许祖华 狄洁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在《故事新编》这部历史小说中,鲁迅对人的价值重估,既包括对具体人物的价值重估,又拓展到对一般人物,特别是大众的价值重估方面。但无论对哪类人物的价值重估,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是否定的,而这种否定结论得出的艺术依据,则是小说所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评估标准——以赫哲族“伊玛堪”为例
收藏 引用
《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 第2期31卷 52-57页
作者:韩成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倡导"本真性"原则,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概念内涵从学理角度都进行过梳理和阐释,然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一直缺乏有效的评估标准。这种缺失源于从文化变异的程度来确认其是否具有"本真性",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母语化”:寻根作家和“中国式意象”
收藏 引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5期40卷 80-86页
作者:王又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母语化”是寻根文学最为看重的话语表述方式之一 ,也是对新时期文学创作最具影响的艺术成就之一。母语化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经验作充分的借鉴和吸收 ,以激活汉语言在文学表达上的诗性和灵性。本文试图通过西方批评家和诗人对汉语言诗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人类学视域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构成
收藏 引用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3期39卷 19-26页
作者:孙文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质体现在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理论基础和由此形成的研究对象上。在哲学人类学的视域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感觉和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来讨论美学问题;在这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爱的悲剧:布朗德形象本质新探
收藏 引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3期 70-77页
作者: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易卜生早期诗剧《布朗德》中的主人公布朗德因与易卜生本人关系密切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特别的艺术价值。然而,布朗德并不是如从前的学者所肯定的正面形象,而是一个存在问题的形象,同时也是被剧作家本人所否定的形象。从对布朗德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