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
5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N-乙基-3-[2-(8-羟基喹啉基)-乙烯基]咔唑的合成及理论研究
收藏 引用
《有机化学2005年 第11期25卷 1410-1415页
作者:欧阳新华 曾和平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1 
设计合成了N-乙基-3-[2-(8-羟基喹啉基)-乙烯基]咔唑.以UV-Vis,1HNMR,FT-IR,元素分析和MS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定了产物的光致发光(PL)性质.运用Gaussian98量子化学程序包,采用B3LYP密度泛函(DFT)的方法,在6-31G(d,p)水平上对分子的几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4,5-四硫富瓦烯-双(2,3,6,7-二苯基-氮杂环庚烷-1-氧化物)的合成
收藏 引用
《有机化学2000年 第1期20卷 94-97页
作者:曾和平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1 
为了发展转变点温度(Tc)高的有机磁性分子,设计合成了4,5-四硫富瓦烯-双(2,3,6,7-二苯基-氮杂环庚烷-1-氧化物)。反应混合物均经硅胶柱和制备HPLC分离和纯化,产物的结构由MS、~1H NMR、^(13)C NMR等确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双噻吩基四硫富瓦烯富勒烯C60几何构型与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收藏 引用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2003年 第3期16卷 185-188页
作者:杨艳丽 陈京才 曾和平 许旋 徐志广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1 
利用半经验AM1法研究双噻吩基四硫富瓦烯富勒烯 C60 (BTTTF C60 )和四硫富瓦烯 C60 (TTF C60 )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和前线轨道 .计算结果显示 ,两化合物的TTF面发生弯曲 ,形成独特的空间构型 ,电子结构的分析表明其原因是由C60与TTF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现象演示实验设计——谈用“组合设计法”设计氨的喷泉、喷烟、发光与发声实验
收藏 引用
化学通报》1999年 第6期 56-59页
作者:钱扬义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虚拟社区模式的化学专业网站设计
收藏 引用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年 第4期19卷 515-516页
作者:肖信 袁中直 李星华 何广平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1 
设计开发了虚拟社区模式的化学网站——“化学村”,它集成了目前Internet中许多方便实用的交流方式,并设计了一套基于Web的化学专业信息的在线录入方案。运行情况表明,它可以成为化学化工工作者进行专业化知识、学术、信息交流的平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磷酸单酯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收藏 引用
《应用化学2005年 第7期22卷 804-807页
作者:石艳红 李国明 黄巧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1 
研究了磷酸单酯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工艺,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用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n(α甲基丙烯酸)∶n(1,10癸二醇)=1∶1.75,80℃反应5h,得甲基丙烯酸ω羟基癸酯(Ⅰ)。Ⅰ再与磷酸化试剂在60~70℃反应5h,...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密封铅酸蓄电池正极极柱的腐蚀
收藏 引用
《电池》1997年 第4期27卷 172-174页
作者:李伟善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东510631 
针对密封铅酸蓄电池的正极极柱腐蚀问题,分析了构成腐蚀的各种因素,认为电池正极极柱在一种或多种腐蚀因素存在的条件下,成为电池充电时的阳极或成为电池存放时正极极柱与正极活性物质构成的腐蚀电池的负极而腐蚀。据此设计出能使正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正交试验优化绿茶中茶多糖醇析水提法的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中药材》2005年 第4期28卷 327-329页
作者:许旋 骆晓枫 陈兆星 李勤瑜 陈剑经 罗一帆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1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绿茶中茶多糖的醇析水提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应用正交设计、方差分析综合讨论了茶多糖提取的产率、纯度和成本的影响工艺条件,最后确定提取茶多糖的工艺条件为:沸水浸提时间为30min,等量氯仿萃取次数为3次,等量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抗HIV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收藏 引用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 第4期27卷 373-375,380页
作者:蒋启军 李文辉 曾和平 杨定乔孝感学院化学系湖北孝感432000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1 
用AM1方法对20个四环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了电子构型、电荷分布、优势构象的理论研究,着重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具有药效作用的分子都有相似的优势构象.它为该类药物分子设计和相关酶结构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耦合吸附吸收制冷系统的实现及其特性
收藏 引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 第7期32卷 56-59页
作者:周广英 朱冬生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东广州510630 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针对现有吸附制冷系统采用单组分工质作为吸附质导致系统的压力偏高或偏低 ,且吸附、吸收式制冷效率较低的状况 ,根据吸收式制冷和吸附式制冷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提出了耦合吸附吸收制冷的新技术 ;同时分别采用 13X分子筛、氯化钙和硅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