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
16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博物馆陈列展示柜内设计研究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年 第5期 201-205页
作者:张乐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0 
本文叙述了博物馆柜内设计的起源和发展,详细阐述博物馆展柜柜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观念,分析柜内设计的形态构成、把握尺度和由此产生的视觉影响。课题结合实例,分析道具设计、色彩设计和光环境在柜内设计中起到的视觉作用。柜内空间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图式到趣味: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画的革新与改良——以1958年江苏中国画坛为例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2年 第1期 136-142页
作者:万新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 
1958年是江苏中国画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国画家深入工厂、农村,开展各种创作竞赛,创作了诸如《为钢铁而战》、《人民公社食堂》、《工人不要计件工资》、《爱国卫生运动》等反映生产建设的作品,成为当时反映社会、政治的最为重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京博物院藏王时敏信札十一通考释
收藏 引用
《故宫博物院刊》2022年 第3期 103-116,154页
作者:万新华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藏王时敏信札十一通,分别为致钱增八通、致王鉴二通、致王闻炳一通,内容丰富,涉及家事生活、为官文化、鉴藏交游、子孙学业等方面,可以重构王时敏在明末为官和生活的真实情况及其心理变化等,是研究王时敏行迹的重要材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印坛称国手——马士达篆刻三题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16年 第12期 150-151页
作者:庄天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 
中国美术馆在二0一六年国家美术作品损赠收藏系列的计划之中,有一项是马士达先生篆刻(书法)的征集与收藏计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金刚神韵——记添一阁藏傅抱石《山水人物图册》
收藏 引用
《南方文物》2015年 第4期 221-227,292页
作者:万新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 
1939年4月,傅抱石跟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辗转来到重庆金刚坡,不久接受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艺术专修科主任吕斯百的邀请,重新执掌中国美术史教席,过起了平凡而宁静的生活。在教学和研究之余,傅抱石默默无闻地开始了自己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山月东北写生之考察——兼及傅抱石、关山月相互之影响
收藏 引用
《美术学报》2012年 第6期 31-41页
作者:万新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 
1961年,在国务办公厅的安排下,关山月、傅抱石联袂前往东北三省进行为期近四个月的旅行写生。他们一路走一路画,勾写了大量写生画稿,创作作品数十幅,举办艺术观摩会或座谈会十余次,交流创作经验和心得,博得了广泛的赞誉。东北写生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京博物院藏陈鸿寿致友朋八札考释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24年 第5期 43-54页
作者:陈名生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 
本文通过对南京博物院珍藏且从未公开的陈鸿寿(1768—1822)致友朋八札的考释,明确了陈鸿寿朝考的具体日期、陈父次冯的确切卒年、陈文述充正黄旗教习的时间、林述曾“援例选授浙江武康知县”的时间、陈鸿寿前两个孙女降生的时间等内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客京”的动机与“客京者”的心理诉求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7年 第4期 4-7页
作者:万新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艺术家“客京”而衍生的种种现象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应该说明的是,仅从艺术家流动的角度而言.“本土”的艺术家与迁徙而来的艺术家没有必要分出“主”与“客”,这里只是借“客京”一词来说明地缘文化的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肖像·家族·认同——从禹之鼎《白描王原祁像》轴谈起
收藏 引用
《南方文物》2016年 第3期 250-264页
作者:万新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 
一、引言肖像画起源甚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不少士大夫画家专门创作,然自宋元写意画兴起后,文人渐渐不屑于从事肖像画。致使肖像画之创作始渐沦为民间画工的专业。明末清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钱松喦《红岩》创作研究
收藏 引用
《南方文物》2015年 第1期 167-172,F0002,F0003页
作者:万新华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 
1960年9月15日,在中共江苏省委支持下,钱松岳(1899~1985年)参加了傅抱石(1904~1965年)率领的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离开南京,历时三个月,行程二万三千里,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省的十几个大中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