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大学·中文系"
795 条 记 录,以下是191-20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三度汇流与激扬———本世纪海峡两岸戏剧交流评述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7年 第3期13卷 43-50页
作者:彭耀春南京大学中文系 
本文依据目前所能查阅到的资料,评述本世纪海峡两岸戏剧的三度汇流,以及由撞击所激扬起的浪花:第一度汇流与激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台湾戏剧的启迪,是中国现代戏剧运动从大陆向台湾的波及和扩展;第二度汇流与激扬是大陆戏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论扎西达娃早期小说的艺术特征
收藏 引用
《西藏研究》2005年 第3期 62-65页
作者:胡沛萍南京大学中文系 
如果把扎西达娃的创作以1985年为界分为2个时期,那么1985年以前的小说就是他的“早期创作”。扎西达娃的早期小说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因此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就是他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由于扎西达娃具有很强的艺术开拓意识,他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禅宗自性论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 第3期 110-113页
作者:张育英南京大学中文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场上案头一大家--周贻白和他的戏曲研究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年 第1期127卷 88-100页
作者:苗怀明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周贻白是一位颇具草根色彩的戏曲史家,他靠自学成材,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实践,将草根特性转化为自己的学术优势和特色。其学术个性鲜明,比较重视通观的研究,撰有多部戏曲史著作。在具体研究中,他对戏曲艺术的各个组成要素皆给予较为充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
收藏 引用
《北方论丛》2011年 第1期 43-46页
作者:王泽庆安徽大学中文系 南京大学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文艺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立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审美理想,已不能指导新的艺术样式。全媒体时代审美理想的探讨,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艺术形态的新旧并存,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也是新旧共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沈从文美学观念中的“超人”意识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年 第2期39卷 54-60页
作者:王继志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3 
1940年前后,沈从文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文论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超人”意识。尤其是他的文论,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带有尼采、叔本华直觉感悟式的哲理意味,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可以听到尼采、叔本华的有关“审美愉悦”的回响。在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众戏剧:话剧走向“旧形式”——论30年代“戏剧大众化”的艺术自觉
收藏 引用
《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 第1期 157-162页
作者:胡星亮南京大学中文系 
长期以来 ,以左翼戏剧为主体的 30年代话剧被认为是与民族戏曲尖锐对立的。左翼戏剧曾将“促成旧剧及早崩坏”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但是 ,在当时左翼民众戏剧不能走向大众的困境中 ,在梅兰芳访苏演出赢得世界影响的赞誉声中 ,左翼戏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沿着谢阁兰的路径通向中国
收藏 引用
《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 第2期 134-145页
作者:钱林森 黄蓓不详 南京大学中文系 复旦大学中文系 
杰拉尔·马瑟(Gérard Macé,1946-),法国当代诗人,以散文诗而闻名于法国诗坛。主要作品有《语言花园》(Lejardin des langues,1974)、《巴别塔之看台》(Les balcons de Babel,1977)、《中文课》(Leξon de chi...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范式转型看“先锋”精神的没落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 第1期 97-107页
作者:周计武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斯科特·拉什把艺术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过程描述为一种不断“去分化”的过程,即距离与边界不断消失的过程。按照这种理论模式,我们在对历史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概念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先锋精神的概念,并从范式转型的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代南京书坊刊刻戏曲考述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7年 第4期13卷 46-53页
作者:俞为民南京大学中文系 
明代南京书坊所刊刻的戏曲居全国坊刻戏曲之首。本文对明代南京书坊的兴起原因及其刊刻的戏曲加以了考述,指出了各家书坊刊刻戏曲的特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