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大学·中文系"
795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圣手丹青还是艺术败笔──《三国演义》周瑜形象得失新探
收藏 引用
《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 第3期 41-50页
作者:杨润秋 苗怀明南京大学中文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现代新歌剧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 第5期 222-229页
作者:胡星亮南京大学中文系 
“新歌剧”是与民族传统歌剧(即戏曲)相对而言的。自“五四”时期开始新歌剧的探索。新歌剧从表现民族现实出发,融汇民族传统戏曲、音乐和西洋歌剧艺术的精华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它既不同于民族戏曲,也有别于西洋歌剧,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杜甫晚期今体诗的特点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89年 第1期26卷 58-68,78页
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 
杜甫入蜀以后,对今体诗的艺术形式极为留意,所以他自称“晚节渐于诗律细”。但与此同时,他又说自己“老去诗篇浑漫与”。本文认为,这两句似乎是互相矛盾的话,正说出了杜甫晚期今体诗的一个特点:他在今体诗这种新诗体的建设(也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白先勇小说的语言艺术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1年 第2期28卷 108-114页
作者:刘俊南京大学中文系 
“语言”是个普遍的概念,而作家体现在作品中的语言在本质上则是一种文字化了的个人“言语”,因此,从“语言”向“言语”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作家语言艺术风格形成和产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家的个体文化形态起着中介媒体的作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物一无文”与《艺概》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年 第4期35卷 42-48页
作者:孙蓉蓉南京大学中文系 
《国语》中的“物一无文”,说明“文”是由相对、相依的两种基本因素构成的,它们既互相对立统一,又互相对立强化。“物一无文”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刘熙载对文学艺术问题的认识,他从艺术内部诸因素的矛盾关中,揭示艺术美的构成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比较艺术视界:电影与戏剧
收藏 引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4期 58-65页
作者:周安华南京大学中文系 
电影与戏剧曾长期处在"混杂"、"连体"的状态,作为人类新奇的发明,早期电影是动作的纪录,显得零碎而随意。乔治.梅里爱首先将电影引向戏剧艺术轨道,"无声戏剧(电影)的天才和热情的大师"埃德温.鲍特通过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梵呗、转读、伎乐供养与南朝诗歌关试论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1996年 第3期 23-28页
作者:许云和南京大学中文系 
梵呗和转读都是传经过程中以微妙音敷赞佛德、宣唱法理的声伎形式,伎乐供养则是佛事活动中一种希冀随愿得福的礼佛仪式。前二者可以说是声音的艺术,后者则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所以,它们在南朝与诗歌的关,应该说比佛教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革命+恋爱”式乡土小说的变异
收藏 引用
《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 第1期 148-154页
作者:丁帆南京大学中文系 
作为革命乡土小说最重要的一支,“革命+恋爱”式乡土小说是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一道风景线,在蒋光慈、阳翰笙等作家的革命乡土小说实验遭到艺术上的失败时,柔石和叶紫们在革命的乡土题材中平添了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艺术色调,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王荆公体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4年 第1期31卷 23-34页
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 
王安石是宋诗大家,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被称为“王荆公体”、本文对王安石的诗歌创作过程作了细致的分析,并把王诗与苏、黄等人的诗作了对比,从而指出“王荆公体”的艺术特征是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其主要载体是王晚年的绝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戴复古诗的创作成就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3年 第1期30卷 74-79页
作者:张宏生南京大学中文系 
戴复古不仅在南宋江湖诗人中生活状态最为典型,而且诗歌创作也有着突出的成就。本文首先以忧时主题为例,指出戴氏在这种当时习见的思想感情中所表现的个人特色;然后从多样的风格、生动的理趣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艺术成就;最后论述戴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