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大学·中文系"
795 条 记 录,以下是711-72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尽善尽美”的美学内涵
收藏 引用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 第4期23卷 25-27页
作者:宋雄华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尽善尽美"是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评论《韶》乐时提出的一条重要审美标准,但它不仅是一个针对特定审美对象的范畴,而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精神之一。尽善尽美的美学内涵非常丰厚,它从一开始就与和、教化、人格修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奇幻世界的异界之旅:现代童话型电影的神话性研究——从《千与千寻》和《哈里·波特》说起
收藏 引用
《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 第6期25卷 67-70页
作者:王真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千与千寻》和《哈里.波特》是"异界之旅"冒险的电影典范之作,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幻象性与神话性等艺术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依赖心理。通过细致分析,试图揭示出两部电影作品所蕴含的神话性与人类自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两种话语力量的整合——对于文学与法律关的一些思考
收藏 引用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第2期4卷 40-43页
作者:陈叶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本文采用互证互释的方法,把当代社会中文学与法律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后果相对比,通过揭示二者具有的亲缘关和相同点证明了它们结缘的可能性,通过阐释双方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论证了二者结缘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符码与心理符码的合一——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小议
收藏 引用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 第6期 67-71页
作者:张根柱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看客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形象 ,它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符码出现在作品中 ,代表着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的认识 ,体现着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 ;另一方面 ,它又表现着鲁迅内心世界的恐惧心理 ,成为创作主体的心理符码。鲁迅对看客形象的塑造 ,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诗三论
收藏 引用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2期41卷 45-49页
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在宋代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求新求变的风气,表现出迥异于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境界,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西天取经路上的小妖精
收藏 引用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 第2期5卷 31-34页
作者:苗怀明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作为配角,《西游记》里的小妖精有着自己独到的价值和功能,并非可有可无的龙套人物。而能否写好配角,正是衡量一部小说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通过对取经路上那不自量力的虎先锋、忠心养家的精细鬼、伶俐虫、老谋深算的斑衣鳜婆、良心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戏剧演出中的幻觉性与剧场性——兼谈黄佐临、马也关于“幻觉”的讨论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7期25卷 211-215页
作者:袁联波 刘志荣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本文在讨论幻觉的基础上对幻觉性及剧场性内涵作了一番梳理。幻觉性与剧场性皆有积极性与消极性之分。幻觉性与剧场性并非“冤家对头” ,而是相反相成的。抛弃剧场性的幻觉性与抛弃幻觉性的剧场性的结果都一样 :只能取得消极性的效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09年 第3期 159-159页
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 
唐诗中的某些名篇曾受到人们的删改,虽说最初发生在唐代的删改往往是乐工出于合乐歌唱的目的,但其删改之成功却应归因于文学。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其中最成功的几个例子都是从原作中抽出四句形成一首绝句。本文认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新中国剧社的职业化经营——兼谈话剧的职业化
收藏 引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 第1期9卷 59-63页
作者:阮南燕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戏剧生产是文化经济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经营的角度关注戏剧的各个环节,把戏剧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艺术生产力,才能抓住文化经济时代的有利时机。新中国剧社是20世纪40年代职业化运作较为良好的职业剧团,运行中始终秉承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悟”与宋代诗学——禅宗与中国古代诗学之一
收藏 引用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 第3期23卷 62-65页
作者:郭玉生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禅宗主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 ,是由感知、理性、情感诸种心理因素 (机制 )积极参与的 (互相融合、彼此渗透 )、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 (心理现象 ) ,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并且进入宋代诗学 ,对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