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大学国际学院"
189 条 记 录,以下是181-19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一路同行 不负年华——《建筑学报》读者/作者笔谈录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24年 第9期 312-331页
作者:马国馨 王建国 庄惟敏 李兴钢 何镜堂 张锦秋 郑时龄 孟建民 梅洪元 常青 程泰宁 王军 王骏阳 王逸凡 王辉 史永高 庄慎 江嘉玮 李振宇 杨涛 宋晔皓 张应鹏 周红玫 赵元超 赵辰 袁烽 顾大庆 柴培根 钱方 徐全胜 黄印武 黄星元 曹嘉明中国工程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法国建筑科学院 意大利罗马大学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常青专家工作室”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 筑境设计 故宫研究院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 亚洲建筑档案中心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享建筑工作室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系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SUP工作室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和建筑设计处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 剑川县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建筑学会 
青春长在七十年在《建筑学报》创刊70周年的时候,作为学报的忠实读者,以及曾经的学报工作人员,对学报表示最衰心的祝贺!《建筑学报》作为建筑学界历史最久、最具“综合性、学术性、权威性”的刊物,在建筑师群体中有着极高的威望,我从195...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京!南京!》短评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9年 第4期 43-43页
作者:陈晓云 陈犀禾 李道新 李亦中 张会军 张颐武 余纪 杨远婴 周安华 钟大丰 贾磊磊 黄会林 崔君衍 梁国伟 颜纯钧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全国政协 中国电影家协会 北京大学中文系 西南大学文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 南京大学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中国电影出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 福建师范大学 
黑白影像,疯狂杀戮,肆意强暴,还有小江回眸间无尽的哀伤……演员江一燕将银幕上以及拍片时的巨大哀伤延续到了央视6套播出的关于《南京!南京!》的“深度对话”之中。我必须承认,那场不见“深度”的“对话”为我第二天观看电影确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商管理研究现状与未来
收藏 引用
《中国科学基金》2024年 第5期38卷 794-805页
作者:仲为国 贾宁 梁屹天 田轩 倪晨凯 卢向华 才凤艳 谢小云 施俊琦 贺伟 许年行 汪林 秦昕 何贤杰 焦豪 张光磊 潘煜 王益文 刘作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30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58 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9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275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200433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088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0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1899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3501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北京100085 
依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商管理发展”学术研讨会,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系统总结了当前工商管理关于人工智能研究的现状、机遇与挑战。总体来看,当前研究主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研究工具、方法或情景,将人工智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设计与建造的深度发展与未来——来自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落成仪式的研讨
收藏 引用
《建筑技艺》2019年 第2期25卷 10-12页
作者:姚京(主持) 李家豪 Steven Ma 师海霞 于雷 姚佳伟 鲁安东(主持) 徐卫国 王振飞 林秋达 刘宇光 彭武 高岩(主持) 徐丰 胡骉 左颂玫 井敏飞 袁鑫 王蕾“城市复兴2050”项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南置地数字建筑联合研究中心 HDD-FUN 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UFo建筑工作室 美国Gensler建筑师事务所 中国美院 香港大学 iDEA 意大利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 WAX建筑事务所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环艺系、DAL数字建筑实验室 合富数字 湖北工业大学国际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袁鑫工程顾问(上海)事务所 上海极臻三维设计有限公司 3D打印数字维创中心 Xuberance 先锋建筑 CCPA预拌混凝土分会 Archusolution Workshop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南京大学 
2019年1月12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中南置地数字建筑研究中心徐卫国教授团队运用自主研发的机器臂3D打印混凝土技术,在上海宝山智慧湾建成目前规模最大的混凝土3D打印步行桥。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建筑领域的研究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雕塑与公众关系的一次笔谈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1年 第7期 20-20页
作者:郅敏 张伟 沈烈毅 夏天 刘礼宾 尚荣 宋伟光 孟禄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雕塑>杂志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这其实是一个双向问题,既是雕塑如何面对公众,又是公众如何面对雕塑,需要换位思考。身为雕塑家,有比公众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这在我们这里尤为重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面向循环经济的建筑更新模式 芭芭拉·布瑟的先锋实践
收藏 引用
《时代建筑》2024年 第4期 22-29页
作者:吴佳维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 
建筑物整体及构件的再利用能够显著降低环境影响。瑞士建筑师芭芭拉·布瑟和她的团队经过近30年的持续探索,开发出一种低碳的建筑更新模式:通过空间配型以最小化干预再利用既有建筑,通过构造容差最大化利用既有材料与构件,通过搭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访谈录:建筑学对话人类学
收藏 引用
《建筑创作》2020年 第2期 24-35页
作者:翁乃群 朱晓阳 单军 周凌 谭刚毅 冯江 杨宇振 鲁安东 李海清 河合洋尚 杨辰 陈晋 张晓春 黄华青 李耕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 
建筑学借鉴人文学科的意义自不待言,建筑学作为一个实践性的学科,可以给人类学、社会学带来哪些借鉴或输出?翁乃群:广义的人类学学科是自然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美国人类学传统包括体质人类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设中国陆表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基准台站网络的思考
收藏 引用
《地球科学进展》2021年 第12期36卷 1215-1223页
作者:方红亮 车涛 晋锐 李爱农 李新 李增元 刘绍民 马明国 肖青 张永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遥感重点实验室黑河遥感试验研究站甘肃兰州73000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王朗山地遥感四川省野外观测研究站四川绵阳621000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10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庆400715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遥感大数据应用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3 
全球卫星遥感生产了系列陆表参数产品,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产品的功能,人们亟需了解相关产品的质量和精度信息,这就需要利用地面参考数据对这些产品进行真实性检验。陆表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路径与模式--民间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谈
收藏 引用
《新建筑》2024年 第6期 148-156页
作者:李晓峰 龚恺 李浈 卢健松 梁宇舒 张宇 陈志宏 罗德胤 李哲 周立军 潘莹 靳亦冰 赵宏宇 刘桐 韦宝畏 杨大禹 陈蔚 汤诗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 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委员会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WACA)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居环境与室内设计研究所 住建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历史街区更新专委会 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课程教材与教学资源专家委员会 吉林建筑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大学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历史教研室 
中国传统居住形态,呈现了对乡野俚俗与人伦礼序的融通和适应。地方文明与价值系统、山河地貌与气候条件、工匠精神与营建技艺,共同构成了传统居住文化的底色,塑造了镶嵌在这片壮美土地上多彩斑斓的居住样貌。这种文、野杂糅的状态,贯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