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南京"
29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以力塑形:当代建筑案例中柱元的新形态探讨
收藏 引用
《世界建筑2025年 第2期 86-93页
作者:王兴鸿 戴航 强欢欢东南大学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土木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柱”是建筑中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元素之一,又是结构体系中一个极具表现力的线性构件,柱元作为基本结构构件的表现潜力极大。本文通过对柱元的技术逻辑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建筑形态的影响并为结构与建筑的整合设计提供逻辑线索。从柱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大地艺术到大地建筑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0年 第5期 71-78页
作者:华晓宁南京大学建筑学院 
大地艺术对于建筑、城市和景观的设计营造领域的影响,产生了一种"大地建筑",它既可以理解为一种介入、呼应和融合大地的人工建造形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大地的建筑行为,如果我们将大地及其表面的人工造物视为同一。不管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之道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0年 第7期 1-6页
作者:鲍家声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00093 
结合低碳建筑设计实例,讨论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途径,指出建设和设计要走向集约型、走向自然、走向效率设计、走向适应性设计、走向循环设计、走向智能化设计及跨学科团队设计的方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佳作奖:东莞理工学院教工生活区,广东,中国
收藏 引用
《世界建筑2007年 第2期 62-68页
作者:张雷南京大学建筑学院 
本文介绍了东莞理工学院教工生活区的主要设计特点,探讨了高密度背景下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设计方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筑信息模型带来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转型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09年 第1期 77-80页
作者:傅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3 
探讨建筑信息模型引起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从二维设计到三维设计的思维转型,从立面设计到空间设计,从粗放设计到集成设计的方法转型,以及将对我国建筑设计整体品质提高产生的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探索形式的消隐——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08年 第10期 72-76页
作者:丁沃沃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3 
介绍苏州园林博物馆扩建设计过程,探讨关于建筑形式表现语言,达到使博物馆的群体消隐在老城的肌理之中,博物馆各展馆单体消隐在展品之中,建筑细部消隐在传统语汇之中的设计目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动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建筑研究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3年 第1期 27-29页
作者:鲍家声 鲍莉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通过对开放建筑基本理念和设计策略的讨论,指出动态社会呼唤开放建筑,开放建筑是可持续发展建筑最佳的选择,介绍开放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模式及其探索实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多主体模拟的日照约束下的居住建筑自动分布实验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09年 第S1期 12-16页
作者:刘慧杰 吉国华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00093 
基于多主体模拟的思路,在NetLogo平台上进行了居住建筑在日照约束下自动分布的实验,根据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的相关规范,分别建立了日照间距系数约束和累计日照时间约束下的自动规划模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金陵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及历史建筑解析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10年 第2期 22-25页
作者:冷天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3 
以金陵大学的设计建造过程为例,通过对帕金斯建筑师事务所和陈明记营造厂的追溯,对其独特的校园空间形态及历史建筑进行分析,揭示背后的成因和对后来的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建筑创作的回归
收藏 引用
建筑学报》2009年 第6期 92-95页
作者:鲍家声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3 
以我国当今建筑设计市场现状为背景,从作者自身创作体验出发,本着学术讨论的精神,对我国当前建筑创作的方向提出了建筑创作的鲜明观点,并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回归理性、回归自然、回归本土和回归本体的观点,强调走向回归,不是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