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2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3年 第A1期29卷 350-351,319页
作者:潘彬彬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江苏南京210001 
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往往是该地区民俗文化管理和保护重要单位,担负着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使命,因此本文选择南京民俗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传承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总结该民俗文化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刺绣蝈蝈荷包绣片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2期 155-155,F0004页
作者:杨书娟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民间刺绣,俗称“绣花”,因大多出自妇女之手,故称“女红”。民间刺绣作品往往都是家居用品类,常见的有门帘、镜帘、桌围、枕套、枕顶、床饰、镜套等。以服饰类作品呈现的常见为裙子、扇套、荷包、围嘴、绣花鞋、婴儿帽、鞋面花等。这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彩塑八仙人物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3期 77-77,F0004页
作者:杨书娟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南京泥人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京泥人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汉、晋、南朝等历代陶俑大量的出土文物看,南京地区很早以前就有捏泥塑活动。最迟在清朝末年,南京已经出现以制作出售泥制玩具为生的泥人行当。南京泥人的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拴孩石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2年 第2期165卷 168-168,F0004页
作者:杨书娟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拴孩石是清代以来南京东郊一带民间常见的育婴用具。南京民间流传着一句讲婴儿的俗谚:“三翻六坐九爬爬,十月头上掏麻麻。”意思是会爬以后的婴儿就不会老实地待在床上或者摇篮里,而是有了探索更大世界的好奇心和行动力。家里大人们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百家衣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4期 96-96,F0004页
作者:杨书娟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百家衣是传统婴儿服装,有长命富贵袄、长命百岁裤、五毒肚兜等数种。制作百家衣的习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育儿习俗中都有出现,是一种为婴儿祈福增寿的习俗。旧时南京人家婴儿出生后,祖辈要向邻里亲朋百户人家讨回各色布片,剪成三角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绒制龙凤喜烛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2年 第5期 160-160,F0004页
作者:杨书娟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龙凤喜烛是传统婚嫁习俗中重要的陪嫁品之一。在传统观念中,龙和凤都是祥瑞之物,龙凤呈祥代表着阴阳调和、吉祥如意。人们多用龙凤呈祥来祝福新人永结同好、恩爱相随、婚姻美满。在传统的婚嫁习俗中,陪嫁的龙凤喜烛多为红色粗蜡烛,烛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绒花凤冠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1期170卷 158-158,F0004页
作者:杨书娟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南京绒花制作技艺是南京传统的民间工艺种类之一,2008年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伴随着南京云锦制造业的繁盛,南京绒花生产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达到了极盛时期。南京绒花以优质蚕丝、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时期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创新路径
收藏 引用
《新西部》2022年 第8期 52-54页
作者:施慧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新时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创新,不但体现了博物馆服务公众文化教育的属性,也体现着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服务水平,是博物馆文化创新性和包容性的体现。只有不断发挥博物馆展览设计的创新力,才能让博物馆拓展更多的资源,实现自身文物展览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布贴画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3年 第6期175卷 151-151页
作者:杨书娟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布贴画的起源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代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文化与经济高度繁荣,染织业兴盛,织锦种类繁多,用织锦制成的手工艺品多采用“贴绢”与“堆绫”两种工艺完成。“贴绢”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案,将单层丝织物剪成大小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铜手炉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2年 第1期164卷 168-168页
作者:杨书娟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手炉是冬季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质。以炉装炭火取暖,手炉又称"火笼",因其体小可以捧在手中,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铜手炉作为冬季暖手工具盛行于明清时期,铜手炉的制作工艺在明中后期达到鼎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