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戏剧艺术的前瞻——邓以蛰佚文及其他
收藏 引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2期17卷 130-133,148页
作者:王雪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1171 
本文以邓以蛰佚文《对于国民剧院设立之意见》为切入点,结合邓以蛰其他重要美学论文探讨其对戏剧艺术的深入思考及对中国戏剧发展的意见,并将其放在历史的脉络中,梳理其与余上沅、刘开渠等人学术思想的呼应与传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媒体时代、道德失序、话语重构?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6年 第4期22卷 8-12页
作者:邵建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17 
贾磊磊先生的《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道德失序与话语重构》是从电影批评的角度对刻下文化现状做出的文化发言。专业也许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在专业之外或专业之后的文化态度,并非反对电影批评中的专业话语,而是反对专业通吃。对此,与其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手稿》看马克思美学和美育思想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5年 第5期21卷 1-5页
作者:邵建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00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论述依据,以其中的“实践”概念为论述中心,在人与实践的关中探寻马克思对美的理解,并解释其哲学人类学背景中的美学和美育思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进化观”与“绝对论”——以《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戏剧改良号”为个案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7年 第6期23卷 1-5页
作者:邵建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17 
本文以《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戏剧改良号"为讨论个案,剖析新文化运动的两种文化症候:进化观与绝对论,并进而批评由此导致的二元对立、一元独断的文化激进主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真实而崇高的解释——从现实主义角度看优秀文学作品的特征及其使命
收藏 引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3期1卷 59-65页
作者:韦晓瑛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南京210017 
和一般的文学作品相比 ,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总是在尝试着解释人们生活中那些普遍而重大的体验 ,从而带给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真实的理解和感受。对现实生活的逼真的解释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特征同时也是一切伟大艺术的使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的实现,还是传记的危机——评斯特拉齐的“新传记”
收藏 引用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1期21卷 93-97页
作者:吴翔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17 
李顿·斯特拉齐是 2 0世纪“新传记”的奠基人 ,他的开辟了传记“艺术化”之路 ,他的作品不再注重对传主的行为描述考证 ,而是着力于揭示心理动机 ;不再仰视传主 ,鼓吹其道德功绩 ,而是对其进行“滑稽化”处理 ;因此斯氏传记充满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哲学散文对生命与人生真谛的探究——周国平哲学散文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 第12期21卷 208-209页
作者:吴尔涛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1171 
哲学家们在批判早于自己的哲学体时往往充满怀疑精神,一旦构筑自己的体却又容易陷入独断论。相比之下,周国平以散文的形式传达哲学思想就更能保持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并不孜孜于给生命和人生之谜一个终极答案,从而形成具有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国维美学范畴论
收藏 引用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1期19卷 101-106页
作者:张青运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17 
王国维美学范畴体的建立经历了三个时期 ,最早的美学范畴来自康德和叔本华 ,后渐渐注重中国文学的实践 ,提出古雅等范畴 ,最终在境界说中完成了美学体的构建。王国维的美学范畴体 ,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血脉 ,思想方法却是西方的。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修辞格变异说略
收藏 引用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 第1期18卷 100-102,118页
作者:张潜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17 
格式是修辞格的重要标志 ,人们在修辞活动中往往会根据表达需要改变某种辞格的格式 ,这就是辞格的变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 ,可以从辞格变异现象揣摩作者的艺术构思 ,深刻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美学效应 ,以提高鉴赏文学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收藏 引用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 第2期20卷 36-38,79页
作者:张青运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17 
师范院校师范专业要保持师范特色 ,已经不仅仅是特色问题 ,也是生存问题了。把师范类课程作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课程结构的重要方面 ,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成为师范专业本科学生素质养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设计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