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厦门大学美术学院"
2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落脚城市:面向新就业青年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研究
收藏 引用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年 第10期 32-37页
作者:张文兵 王凯 李茜 陈思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城市流动人口中知识青年群体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我国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点保障对象。本文通过2160份入户问卷,对厦门租赁住房市场的新就业青年进行画像。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结构单一、职场经验尚浅、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道旅游设施环境设计探析
收藏 引用
《家具与室内装饰》2023年 第5期30卷 56-61页
作者:张文兵 王凯 陈文捷 刘慧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闽南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具有丰富的乡村河网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分析九龙江河口的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情况,发现文旅资源呈“大分散、小聚集”且与河道密切联系的特点。结合英国河道的休闲化转型经验和九龙江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河道慢旅游范式与发展路径研究
收藏 引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年 第8期39卷 1065-1072页
作者:张文兵 王凯 陈文捷 万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旅游业是地方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的关键切入点。在旅游硬增长发展乏力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现实挑战下,新兴的慢旅游理念与河道旅游产品为乡村旅游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总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启示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0年 第6期 153-155页
作者:吴鑫厦门大学美术学院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引进二十多年来,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潮不断涌动,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势必要在立足本土教育特色的基础上与全球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相适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日本浮世绘及美人画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10年 第6期 158-160页
作者:谷瑛厦门大学美术学院 
浮世绘是日本传统美术的代表,是世界上发展最为完善的庶民艺术之一。它产生于17世纪末期,经历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黄金期及19世纪中后的衰败期,是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轻易获得的美术品。"浮世"一词最初来自佛教"浮世间多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变实”为中国油画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从王仲先生的“变实论”所想到
收藏 引用
美术2003年 第7期 98-99页
作者:周鸣祥厦门大学美术学院 
20余年前前西德驻华使馆在重庆某高校举办了一个德国现代绘画展:尽管每幅作品均有文字诠释.但在场的观众还是对绝大多数的作品不能理解与赏析。当时还是美术学院学生的我问在场的德领事官员:“德国民众对这些作品的欣赏程度为如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英国窄船发展与转型研究
收藏 引用
《运河学研究》2023年 第2期 128-143,239-240页
作者:张文兵 陈文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 
乡村旅游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面临同质化发展的困境。通过研究英国窄船的缘起、发展,来理解英国内陆水道的旅游转型历程,可以为中国拥有丰富水网资源乡村的创新旅游体验提供路径参考。本文首先概述了英国内陆水道建设的历史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岩画创作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看艺术的发生
收藏 引用
《农业考古》2006年 第6期 190-192页
作者:王燕 陈静 丁国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厦门大学美术系 江西师大附中 
劳动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本文通过发掘岩画创作与原始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揭示这一主题。同时通过对原始岩画的特征进行分析论证看艺术的发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山神唐卡中的图像叙事与文化秩序
收藏 引用
《青海民族研究》2020年 第1期31卷 184-189页
作者:周毛 扎西南杰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唐卡是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工艺美术,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藏族艺术走向世界的名片,在当下以佛教题材为主流的唐卡画界,有一类唐卡意义厚重却鲜为人知,这就是山神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之魂何在——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的启示
收藏 引用
《中州今古》2001年 第4期 20-22页
作者:钟家骥厦门大学美术学院 
水墨人物画家李伯安走了———他年仅 54岁的生命之躯 ,倒在了宏篇巨制《走出巴颜喀拉》前 ,他的灵魂消融在走出黄河之源的浩荡人流中———化为永恒。“在中国人物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 ,站着一位巨人。”(冯骥才语 )“为 2 0世纪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