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 比较下颌运动轨迹与虚拟[牙合]架运动参数对下颌后牙单冠和三单位桥修复体的虚拟调[牙合]效果。方法选择22名受试者,获取其口腔扫描及下颌运动数据。在牙科设计软件中分别设计具有0.3 mm咬合高点与[牙合]干扰的4种修复体解剖蜡型:44、46牙单冠和44-46、45-47牙三单位桥,虚拟拔除对应牙位上的天然牙。分别使用下颌运动轨迹(下颌运动轨迹组)与虚拟[牙合]架运动参数(虚拟[牙合]架组)对修复体进行虚拟调[牙合]。测量天然牙与调[牙合]后修复体[牙合]面间的三维偏差均方根,比较2组虚拟调(牙合)方法的差异。结果 在相同修复体下,下颌运动轨迹组的三维偏差均小于虚拟[牙合]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虚拟调[牙合]方法下,44牙单冠的三维偏差最小,46牙单冠的三维偏差最大,且只有44牙单冠与其他修复体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后牙单冠和三单位桥咬合设计时,使用下颌运动轨迹调[牙合]较基于虚拟[牙合]架运动参数的虚拟调[牙合]能更有效地去除修复体的咬合干扰。
摘要:目的评估不同类型的快速扩弓装置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文献数据库,包括5个英文库及2个中文库,合格文献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队列研究以及病例-对照研究。由3名研究者进行数据提取,随机对照试验及非随机试验由不同量表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结果初筛的400篇研究中,共有7篇符合标准纳入本系统评价。其中3篇被评为高证据质量,2篇为中等证据质量,2篇低证据质量。现有证据表明,牙支持扩弓装置相较于骨支持扩弓装置会产生更明显的支抗牙根吸收。另外,Haas式腭部基托并不能有效减小牙根吸收的程度,牙支持式扩弓装置间的固位体设计差异(采用带环或铸造框架与支抗牙连接)不会造成牙根吸收发生率及程度的差异。结论临床证据表明,相比于其他快扩装置,骨支持快扩装置可产生较小程度的牙根吸收。牙-组织混合支持式(Haas式)与牙支持式(Hyrax式)之间、不同固位体设计的Hyrax式扩弓装置之间所致牙根吸收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摘要:颧骨颧弓降低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面部轮廓整形术之一,常与下颌角整形术、颏成形术联合应用,使整个面部轮廓曲线更加柔和、面形更加美观。目前常用的颧骨颧弓降低术术式有I形切骨术、L形切骨术、颧弓切骨术以及由这几种基本切骨方式演变出来的多种多样的术式。这些演变术式的出现都是为了在降低颧弓颧骨复合体的同时使面部轮廓更协调更美观,每种术式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该文将从颧骨颧弓复合体的突出类型、颧骨颧弓降低术的手术入路、术式分类及临床应用作系统论述。
摘要:基台在种植修复系统中连接根方种植体与冠方上部修复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部件。在符合机械及生物学等常规规范下,基台的合理设计选择可一定程度上弥补目标修复体空间(TRS)与种植体空间位置上的偏差,对维系种植体周组织的健康及修复体长期、稳定、有效的预后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后牙基台相比,日常使用的前牙基台种类更加繁杂,如何能够便捷正确选择前牙基台极具挑战性。本决策方案通过虚拟种植设计进行正确种植位点比选,并与上部目标修复体进行术前统筹后,实测选定位点上种植体平面目标修复空间高度(I),预判能否进行种植修复及可选的种植修复体固位方式。术后再根据种植系统(S)、螺钉孔穿出位置和修复体固位方式等初选基台类型;进入术后二期修复时,再结合种植体周水平软组织厚度(T)、穿龈深度(GH)及长轴角度(L)等的实测核查值,完成永久基台的最终选择。同时具体讨论了个性化基台的概念和分类应用。该方案的主控变量L、I、GH、T、S组合成了Lights字样,因此简称为前牙基台Lights决策树。该决策树的决策效能良好,临床可及性高。
摘要:目的探究牙周内窥镜辅助龈下刮治和传统龈下刮治对非手术治疗后残存牙周袋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6—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患者13例,以基础治疗后4~6周再评估时探诊深度(PD)≥4 mm、附着丧失(AL)≥4 mm且探诊出血的残存牙周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口设计的单盲随机对照试验,口内一侧行传统龈下刮治(对照组),另一侧行牙周内窥镜辅助龈下刮治(内窥镜组)。在基线、治疗后6周和治疗后3月分别测量菌斑指数(PLI)、PD、AL及出血指数(BI),比较治疗前后2组各项牙周指标的变化和组间差异,并比较2组患者报告结局的差异。结果共251颗患牙的694个位点纳入临床试验。治疗后6周和3月2组各项牙周指标均显著改善(P<0.001)。对于单根牙、探诊深度≥5 mm的位点以及牙槽骨无角形吸收且无根分叉病变的位点,治疗后6周及3月内窥镜组的P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内窥镜辅助龈下刮治对单根牙、PD≥5 mm及牙槽骨无角形吸收且无根分叉病变的残存牙周袋的疗效优于传统龈下刮治。
摘要: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拔除上颌前磨牙病例中,上切牙的压低实现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成年女性患者共30例,获取患者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配准对齐。建立空间坐标系,测量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的压低实现量,计算压低实现率,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压低实现量的相关因素。结果上颌切牙的整体压低实现率为54%,其中上颌中切牙(48%)小于上颌侧切牙(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回归分析显示压低设计量、分步压低设计与压低实现量呈正相关;舌移设计量、Ⅱ类颌间牵引的使用与压低实现量呈负相关;而初始覆、初始覆盖、拥挤度、上中切牙唇倾度、第一期牙套佩戴副数、尖牙区附件类型、后牙区附件类型及是否设计前牙平导与压低实现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无托槽隐形矫治病例中,上颌中切牙压低实现率小于上颌侧切牙。上切牙压低实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提高隐形矫治拔牙病例的垂直向控制效果,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摘要:目的研究放大镜及显微镜对口腔技师实操应用时的人体工程学影响,对比裸眼、放大镜及显微镜工作条件下技师的工作姿势,从人体工程学的人体姿势评价指标对放大镜及显微镜工具的实操应用价值进行对比评价。方法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技术教研室选择3名已熟练掌握放大镜及显微镜工具的技师,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前在操作位置的矢状位、俯视位、背侧位分别安装相机设备,每人依次在裸眼(A空白对照组)、3.5倍头戴式放大镜(B放大镜组)和9倍技工显微镜(C显微镜组)下,瓷贴面采用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设备切削底层+饰面的设计方案,按照标准流程分别完成5颗右上中切牙瓷贴面的制作,全程通过录像完成姿势记录。每次操作完成后,采用OpenPose对视频数据的人体姿态进行识别,而后使用MATLAB计算上肢工作姿势中手臂、手肘、手腕、颈部及躯干角度等各关节角度,计算对应的快速上肢评估(RULA)分值,同时结合记录的实操时间进行人体工程学优势评价,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人体上肢关节角度分析结果显示,裸眼组的手臂、手肘、手腕、颈部及躯干角度分别为14.93°±9.44°、120.19°±2.99°、23.97°±2.84°、47.27°±5.72°及7.76°±2.30°,上述各关节角度在3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大镜和显微镜均能改善口腔技师实操时的人体工作姿势,在有利技师的人体工程学便利上,显微镜有更好的效果。
摘要:动态实时导航系统引导下的口腔种植手术是计算机辅助种植外科的一种。医生可以在术前通过导航系统的内部软件合理规划理想的植体位置,并在导航系统的引导下将术前设计准确转移到术中,术中医生可以实时观察到手机钻针在术区牙槽骨内的位置并及时作出调整。目前导航系统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前牙美学区病例和在术区解剖条件较为复杂的牙列缺损病例中使用较多。但是动态实时导航系统的临床使用流程较为复杂,包括佩戴配准装置拍摄CBCT、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体三维位置设计、术中标定、术中配准、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扩孔和种植体植入等。应用时需考量的因素和细节较多,包括种植体位置设计、追踪装置的坚固固定、配准误差、按照导航引导的稳定扩孔等。本文从种植手术导航系统的临床应用与工作流程、临床应用的效果及特点等方面进行述评,并介绍动态实时导航系统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新进展,包括无牙颌种植导航手术和导航引导下的穿颧种植手术。进一步提高种植手术导航的精度、简化使用流程将会是未来导航系统的发展方向。
摘要:目的评估虚拟手术设计在双颌正颌手术中的精准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纳入需行双颌正颌手术的患者30例,利用CT数据和牙弓平面扫描数据建立复合颅骨模型,在Dolphin Imaging 11.7 Premium软件上模拟上颌骨LeFort I型骨切开术和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必要时行颏成形术,利用3D打印的手术导板将虚拟手术设计转移到术中。选择3个平面:眶耳平面(FHP)、面中平面(垂直于FHP且通过鼻根点)和冠状面(垂直于FHP且通过蝶鞍点)。选择6个标志点:上、下颌中切牙的近中接触点(UI、LI)以及上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U6-R、U6-L、L6-R、L6-L)。在虚拟手术模型和真实术后模型上测量选定标志点和对称平面之间的距离,并计算两模型之间的线性差异和总体平均线性差异(UI、LI、U6-R、U6-L、L6-R、L6-L分别与眶耳平面、面中平面和冠状面之间距离的平均差异)。确定由咬合平面、腭平面和下颌平面分别与眶耳平面和面中平面构成的角度值,并计算虚拟手术模型和真实术后模型之间的角度差异和总体平均角度差异。结果借助3D打印手术导板,虚拟手术设计被成功转移至实际手术中,所有患者术后对面型和咬合都很满意。虚拟与真实模型间的总体平均线性差异为0.81 mm(上颌骨0.71 mm,下颌骨0.91 mm);总体平均角度差异为0.95°(相对于眶耳平面的平均角度差异为1.10°,相对于面中平面的平均角度差异为0.83°)。结论虚拟手术设计有助于牙颌面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可以增加双颌正颌手术中骨块定位的精准性。
摘要:判断患者是否可以进行种植治疗或选择具体的种植引导方案时,不少医生忽视或者仅采用目测粗略估计患者的开口度,常导致在术中才发现开口度不足而无法完成植入或者角度受限勉强植入产生偏斜等不正确种植位点,进而诱发相关并发症。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术者缺乏对口内术区整体环境几何条件的准确分析与把控,术中出现了手术器械三维空间位阻而产生的。以往的开口度定义是患者大张口时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而种植位点可以在任一缺牙牙位,当位于后牙区时其开口度的具体测量方案不能简单等同于以往在前牙区的测量方法,而如何快速便捷地测量获得任一术区开口度的数值,并据此判断能否植入以及是否满足选定引导方式的开口度需求,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为了避免术区出现空间位阻影响种植治疗,本文介绍了种植术区开口度的新概念、新分类及相应的准确测量方案,并根据实测值建立了以开口度数值为引导的种植治疗引导方案决策树,为种植治疗术前设计提供了一种数量关系决策依据。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