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26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论福克纳小说时间主题与奥古斯丁时间观的契合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 第5期39卷 137-144页
作者:王钢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对时间问题的高度重视构成了福克纳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辨福克纳小说时间主题及其艺术呈现方式,其中不乏与奥古斯丁时间观的契合之处:一方面,福克纳将奥古斯丁的主观时间观与自己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技法融合,借助记忆这一心理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福克纳小说的基督教时间观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 第2期 106-118页
作者:王钢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从广义基督教文化语境和加尔文教传统考察福克纳的时间哲学,揭示其新的阐释内涵和更为深广的文化诗学意义。福克纳作品对时间的艺术化展示显示出人与世界构成的有机联系和结构关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复古思想——赵孟頫“始创”元朱文印的审美来由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2年 第3期 204-208页
作者:肖春光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种艺术风格的出现,像一颗种子被种下,需要外部环境(阳光、温度、湿度等)都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成长起来。早在战国秦,这颗元朱文印的种子就已播种,待破土而出,可惜没有客观适宜的环境。历经千年,隋唐印章使用方式改变,朱文拥有了主导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和而不同——当代元朱文印发展现状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4年 第7期 198-201页
作者:肖春光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此期间王福庵、韩登安、陈巨来和方介堪等元朱文印大家相继谢世,其篆刻艺术相对沉寂了一段时间。当代元朱文印的现状,是在历经20世纪之初的高度繁荣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徐云叔曾这样评论其师陈巨来,也可以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高师古代文学课程创意教学之我见
收藏 引用
《教育探索》2004年 第8期 38-39页
作者:孙艳红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代文学创意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发掘或提出某些新见解、新意义、新答案、新思路、新思想,从而超越作者和一些评论家的评论,产生创新性结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青纱帐的别种风情——李杰话剧创作风格刍议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5年 第6期 97-102页
作者:李秀云 钱悦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东北话剧作家李杰的话剧独具个人特色和风格,这同他的人生经历及其对生活的深刻领悟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有着深切的现实主义追求,另一方面他也不断尝试新的话剧表现手法,在情节设计和人物表现等方面寻求创新,这些主要归功于他始终稳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二人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4年 第9期 139-146页
作者:周青民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面对二人转艺术精华的不断流失和资料的严重散佚,做好传统二人转的抢救性保护与研究工作,对于二人转来说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二人转文化遗产的传承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各种形式的二人转档案,依托教育资源搞好传承与研究工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解放区秧歌剧研究梳理与展望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9年 第11期 137-144页
作者:肖振宇 吴重阳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解放区的秧歌剧是抗日战争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出现在解放区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它在文学史中虽不占据多大的分量,但确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者围绕秧歌剧的缘起、历史价值、音乐舞蹈上的特征、与民间艺术的关系、与民族新歌剧的关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语言文化与东北地方特色的融合——浅谈二人转语言艺术的美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23年 第10期 124-132页
作者:关秀娇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二人转语言是二人转文化的载体,二人转语言特色是二人转艺术魅力的灵魂所在,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化与东北地方特色的艺术融合。语音上谐声押韵尽显语言的韵律美;章句形式既有平行句式凸显语言的平衡美,也有错综句式增强语言的变化美;结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李玉刚艺术文化论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6年 第6期 152-156页
作者:王艳荣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玉刚的表演兼具中国传统京剧艺术的华美写意与现代歌唱艺术的时尚动感,也具有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文化底色。传统京剧艺术与东北二人转的文化底蕴使李玉刚的艺术既独树一帜又格局恢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