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101-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多源数据支持下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使用人群多样性影响因素
收藏 引用
《风景园林》2021年 第9期28卷 75-81页
作者:刘颂 赖思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态智慧与实践研究中心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建筑学院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承载市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开放空间,公共空间中多元的人群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核心要素。采用手机信令数据获取人群的聚集密度和年龄多样性,以上海市黄浦滨江公共空间核心段为案例,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年龄多样性与滨水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融合景观连通性的城镇规划与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效能优化
收藏 引用
《风景园林》2017年 第1期24卷 66-81页
作者:汪洁琼 王南(译)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 澳大利亚tdg地理设计工作室VIC3010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随着世界范围内濒危物种灭绝速率的日益增长,生物多样性已成为生态系统服务中最重要的组成分之一。无论地区、区域还是全球尺度范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是保持生态系统活力的关键。景观连通性包含两层含义,既是对景观自然结构的描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滨水空间秋叶植物多样性与景观偏好的相关性研究——以上海黄浦江为例
收藏 引用
《园林》2022年 第3期39卷 104-112页
作者:汪洁琼 陈俊延 王蓉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上海200092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中心上海200092 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200003 
针对上海正大力推进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研究提出在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营造中应当注重同时兼顾植物多样性与公众景观偏好的秋叶植物配置,通过对上海市黄浦滨江景观带两岸的16个群落样地开展的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查与BIB-LCJ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
收藏 引用
《风景园林》2021年 第7期28卷 107-113页
作者:王云才 陈照方 成玉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生态规划设计与环境效应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景观学系、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 
中国已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分,也是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载体。新时期乡村景观的内涵、构成与特征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护乡村景观地方性特征与性格是未来乡村规划的重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植物园规划创新模式探索
收藏 引用
《风景园林》2016年 第12期23卷 113-120页
作者:张德顺 王伟霞 刘红权 刘鸣 宋奎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植物学会 济南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站 济南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桓台县规划局 
植物园是园林专用绿地的一种类型,其规划水平直接影响着科普效果和景观质量。本文在强调规划设计重要性的基础上,回顾了传统植物园建设的历史脉络,介绍了规划设计的理念,并结合上海辰山植物园、眉山植物园、无锡植物园、济南动植物园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模拟道路种植环境对银杏生长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园林》2020年 第7期36卷 117-122页
作者:李科科 李延明 丛日晨 张德顺 孙宏彦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园林树木研究所北京10010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上海200092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02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IUCN-SSC 中国植物学会 上海市植物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植物与古树名木专业委员会 
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压缩了行道树生长的环境空间,阻碍了土壤水分的移动与循环,增加了行道树生长的难度。探究街道种植环境对行道树生长的限制因子,是完善行道树种植设计与栽培管理技术,改善城市街道形象,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增强城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环境神经科学到景观的多维感知
收藏 引用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4年 第6期12卷 4-6页
作者:陈筝 刘江 林广思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上海200092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系福州350108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辛辛那提45221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广州510641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1 
景观作为人类感知的区域,是自然和人类活动交织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外界环境信息通过感官系统被筛选、加工,最终形成知觉,并推动更高层次的认知。近年来,神经认知科学的发展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了感官知觉背后的机制,及其在景观体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