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应对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挑战,欧盟通过保护地、环境评价、生态系统修复、多领域协同等风景园林规划实践,来保护、修复和提升风景品质;同时,密切关注风景变化,以便动态地调整风景规划政策。整体上看,欧盟的风景园林规划综合实践途径是通过政策法规和财政手段来保障风景规划的实施,同时,以风景驱动城市与经济发展,鼓励公众参与风景规划,积极推动跨国风景规划合作,肩负起改善环境的国际责任。文章探讨了欧盟风景园林规划综合实践的途径及特点,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风景类专项规划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要:在城市发展的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涉及多元主体的利益,单纯依靠政府一元决策的更新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治理概念的引入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思路。文章以上海市黄浦江两岸滨水公共空间更新的实践为例,通过分析其更新治理的成功经验可知,基于治理的内涵,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采取了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3方面协同治理的更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多主体合作治理是未来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有效模式。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大力推动文化旅游的背景下,传统村落旅游的客群规模日益壮大。传统村落作为活态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地,是一种综合性强、层次高的文化旅游地,吸引了颇多以求知为动机的旅游者深入考察;旅游解说则能够通过其教育功能对旅游者进行知识传达,成为传统村落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式,探讨传统村落旅游视域下游客对求知动机与解说需求的选择及关系,从而相对客观地推导旅游动机与需求间的结构层次与关联程度,减少主观臆断的介入,以期为未来传统村落旅游产业的发展及其解说系统的优化提供指导。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在人民城市理念下,这一城市最好的空间资源应转为面向市民的生活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上海西岸更新为例,应用空间生产理论,分析多元主体协同生产滨水生长型空间的机制显示了其必要性。其中,由政府生产的空间表征层面、由开发商运用资本循环逻辑生产的空间实践内容,以及由公众使用行为生产的再现空间,是知觉性、虚构性、体验性三重空间的复合,它们的协调博弈推动了整个滨水空间生产机制的生长,也为城市滨水空间转变提供参考。
摘要:休闲生活圈作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城市化发展高品质空间形式,通过对其进行规划,可以将人民城市"五个人人"理念具体化到城市更新行动中。基于城市社会学视角去理解休闲生活和休闲生活圈,探索建设人民城市的休闲生活圈规划,提出不同可达层级的休闲生活圈规划以及具体规划路径,为人民美好休闲生活的实现与城市高品质发展提供支撑。
摘要:从社会正义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演变出发,以日常回归的价值取向、考察主体的多元转向、差异诉求的身份细化以及弱势补偿的群体倾斜为管控体系建构的价值导向,重构社区公共绿地与社区居民交互的时空秩序和社会公共关系,筛选出行为与时空多重约束下的可达正义、个体与组织邻里修复的差异正义、需求与潜力能力空间匹配的效益正义、碎片与共同体接纳回归的补偿正义4项准则层以及相应的12项子准则层和36项方案层管控要素,在城市规划层面之上置入相应的社会学、政治学与经济学标度,以此作为传统城市研究时空视角的补充,以期转向差异化建构和包容性治理的更具空间意识的未来城市权利重塑行动。
摘要: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引领下,探索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与大都市发展之间的有机协同路径,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社区生活圈内涵和精明规划治理途径,分析公共绿地在大都市中的发展特质、外延价值、管理权属,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多维度分级目标框架。首先从空间维度的整体层面满足人民的美好需求,使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适应城市空间结构,保证具有公平性的系统性网络布局;其次从价值维度的要素层面把握人民城市的人本价值,使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满足多元人群需求,提供具有包容性的公共服务;最后从时间维度的机制层面依托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保证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可持续良性运行,形成精细化协调统筹、精确评估供需、精准落实对策的多维度精明规划,从而塑造具有凝聚力的、有机秩序的社区生命体。
摘要:绿道在中国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在理论内涵、规划选线、综合效益等各方面都已有许多成果支撑。基于可公开获取的一系列文献资料,立足于绿道在中国各省市近20年的具体实践过程,梳理绿道在规划体系中的角色转变、在指标设置中的逐步细化和在管控上的落实方式,总结绿道实践在中国从提级统筹、常态认同到制度并轨3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在展望绿道后续进一步制度化的同时,也从绿道经验启发其他规划理念或手段在中国的实践路径。
摘要:作为高密度城市环境生态性缺失的补充,立体绿化在室内公共环境中的应用日渐广泛.然而,立体绿植空间的生态收益并不足以平衡其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及维护支出.作者研究发现,除生态价值以外,立体绿植空间还能够通过影响使用者行为为城市综合体的商业空间创造收益.运用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可视化叙述偏好法,研究对使用者在不同场景中表现的立体绿植空间使用偏好进行了定量化测度.研究显示,相较于色彩属性,立体绿植的空间类型对于消费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性价比,并对人流有显著的向上和室外导引效果.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了综合测算方法,将立体绿植空间在消费者心理维度的效用纳入经济效益计量,并基于此为城市综合体立体绿植设计优化提供导控.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