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人性的海和几何的美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 第5期 31-33页
作者:刘年玲 郜元宝不详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王蒙作品的显著特征是他的人性。这一特征遍布他的几乎所有作品。他的作品通常总是从一个简单的原点开始,然后呈几何级数渐次扩张为人性的海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理教育的终极目标与资深学者的责任担当--访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
收藏 引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 第6期65卷 47-50,80页
作者:于海琴 Helen Haste 陶正济南大学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1943年生,哈佛大学本科(1965)、博士(1971)毕业。世界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1972年至今,在哈佛大学担任全职科研人员和教师;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疫情时代的艺术与艺术史——哈佛大学汪悦进教授访谈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21年 第6期163卷 140-153页
作者:李倩倩 汪悦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艺术史与建筑史系 
科学超越历史,艺术史则沉浸于历史。察艺术发展之脉络,不可与特定时代生产力发展成就及文化环境相剥离。在人类文明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瘟疫、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和环境等因素一次次促成了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态的重组。2020年伊始,突如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林徽因:“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收藏 引用
《财新周刊》2024年 第22期 88-91页
作者:张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 
一百年前,她在宾大留下了很多照片,甜美的笑容,别致的服饰,显示了年轻大学生的活泼快乐。然而她在宾大的求学经历却没有那么风和日丽2024年5月1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授予百年前毕业的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证书。的确,林徽因生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龙脉 开合 起伏——论王原祁三个构图名词的含义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11年 第1期 62-71页
作者:卜寿珊(美国) 石莉(译)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一 塞尚说:“关于艺术的座谈几乎是无用的”①,没有一位中国画家会质疑这句话,也不会去怀疑艺术评论家郭若虚给文人画家的最后忠告:“气韵”不可学而得之。但是在清朝,即便是这类直观的建议也开始被蒙上学院派的传统主义色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龙脉、开合、起伏——论王原祁三个构图名词的含义
收藏 引用
《书画世界》2007年 第6期 59-62页
作者:卜寿珊 石莉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 
本文分析西方关于"龙脉"的多种翻译,比较其正确的意义,并力图准确理解其含义。同时指出,这些有分歧的解释是如何被接受的。作者结合"开合""起伏"二词,进一步论述了构图中"龙脉"的功能,认为&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5世纪晚期到6世纪早期中国艺术中的植物主题和卷草纹(上)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 第1期16卷 72-79页
作者:苏珊·布什(美) 祁晓庆(译) 武志鹏(校)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美国波士顿021382 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敦煌市736200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公司北京100020 
最近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发现的有关5世纪末到6世纪初的墓葬,使得艺术史家们可以在原本空白的艺术区域上标出明确的图表。中国原本南北截然不同的区域性艺术风格现在可以更加精准地找到其对应的位置了,因为截然不同的独特风格在墓葬或世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5世纪晚期到6世纪早期中国艺术中的植物主题和卷草纹(下)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 第2期16卷 59-70页
作者:苏珊·布什 祁晓庆(译) 武志鹏(校)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美国波士顿021382 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敦煌市736200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公司北京100020 
二、中国北方5 世纪晚期在北方有一种非常富于变化的的样式很受人瞩目,能够让我们更加确定的是,这种装饰类型在北魏480 年之后更受欢迎。任何努力去评价这个领域的特色并与同时代南齐风格相对比的人都必须去追寻北方藤蔓植物纹饰的踪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企业之变:是“危”也是“机”
收藏 引用
《声屏世界(广告人)》2009年 第1期 162-162页
作者:傅军北大政府学院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 
中国改革30年也是我们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大量产品的销售并非在国内市场,而是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出口增长2%,而进口有17%的滑坡。对于企业来说,扩大国内市场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首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新媒体与公共政策
收藏 引用
《新媒体与社会》2013年 第1期4卷 11-23页
作者:谢耘耕 洪浚浩 刘幼琍 苏钥机 李欲晓 沈阳 钟杨 钟瑛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远东书院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 台湾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洪浚浩:各位同学,我们围绕论坛讨论的主题是“新媒体与社会”,侧重的是关于新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问题。我们不局限于这个范畴,如果是相关的问题大家也可以(讨论),大家都已经很熟悉在座的几位嘉宾,他们都已做了发言。互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