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四川外语学院 重庆400031"
27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批评演进在中国
收藏 引用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第6期29卷 91-97页
作者:李伟民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 
在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对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解释主要从对立的矛盾、美学范畴、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典型和艺术思维等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琐碎微末下的精美与深邃——从班内特的话语看奥斯丁对话描写艺术
收藏 引用
外语外语教学》2006年 第11期 40-43页
作者:刘霞敏四川外语学院 重庆400031 
《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先生的对话话语在数量上少于其夫人的对话话语,但在形式上却更富有变化,更富有意味和戏剧张力。其形式主要有言语行为叙述、自由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对会话合作原则的有意悖逆,以及反讽等,使贝内特夫妇不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鲜的语言 质朴的情感——从诗歌修改看阿赫玛托娃的语言艺术追求
收藏 引用
外语学刊》2000年 第3期 75-80页
作者:胡世雄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重庆400031 
本文从作品修改这一独特的修辞视角剖析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修改艺术和语言修辞特色。通过同一首诗歌的不同时期手稿与发表稿的对比得出结论 :诗人重视修改 ,正是精心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美大学广告学本科教育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外国语文》2012年 第4期28卷 142-144页
作者:张幼斌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 
相比于中国大学广告本科教育20多年的历史,美国开展大学广告本科教育已百年有余。因发展历程、教育模式的不同,中美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行业组织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美国广告本科教育在理念实时、教学双师、实践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点》“回忆”意在“未来”——厄普代克《中点》之“回忆”篇中的未来主义手法解读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2001年 第4期 45-51页
作者:靳涵身四川外语学院科研处重庆400031 
本文分析了厄普代克在长诗《中点》第篇“回忆”中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 ,认为此诗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都具有鲜明的未来主义诗派的特色 ,并发现“回忆”是厄普代克的创作主题从以宗教为主走向以性为主的宣言书和转折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自然”的价值——安德烈·普拉东诺夫自然哲学思想的艺术演绎
收藏 引用
《外国语文》2009年 第2期25卷 69-73页
作者:淡修安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 
在以小说创作为主的艺术世界中,普拉东诺夫借助塑造形象、勾勒情节、确立主题和描绘人物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等艺术手法,延续、演绎并升华了早年的自然哲学思想。一方面,作家借助科技情节和主题,既再现了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乌托邦梦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大学决策理论中的“垃圾箱”模型探析
收藏 引用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 第5期 24-27页
作者:徐波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 
大学和学院组织属于典型"有组织的无序"型组织,具体根源于目标选择上的模糊、技术路线上的模糊和参与人员的流动性上。基于这一认识,学者们提出了大学决策的"垃圾箱"模型。这一模型设计了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思想
收藏 引用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 第4期21卷 87-92页
作者:张法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 
杜夫海纳以现象学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美学原理体系,这一体系由审美对象的生成论、艺术作品的结构论和审美经验的本体论三部分构成。借助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杜夫海纳给予美学基本问题以新的言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守成到突破的语言学研究——全国第十届当代语言学研讨会纪要
收藏 引用
外语学刊》2005年 第1期 110-111页
作者:赵彦春 王寅 肖娴 刘玉梅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 
地处祖国西南腹地的四川外语学院的“当代语言学研讨会”会务组在王寅、赵彦春二位教授的设计和组织下,成功举办了“中国第十届当代语言学研讨会”。文章以学术交流和探讨为切入点,从“百家争鸣”、“前沿探索”、“新老传承”三个维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单本剧的衰败和栏目剧的走红看电视艺术的发展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07年 第20期 10-11页
作者:郭庆四川外语学院 重庆400031 
电视单本剧的衰败与栏目剧的走红形成鲜明对照。本文梳理了从单本剧到栏目剧的历史演变,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栏目剧是单本剧的栏目化生存,并从二者的盛衰交替中获得了一些对于电视艺术发展有益的启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