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四川大学新闻学院"
2,57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电影在后艺术时代艺术结构中的位置——后艺术时代的艺术研究之五
收藏 引用
《天津社会科学》2024年 第3期 144-151,166页
作者:张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电影处于后艺术时代的三大体系之中:一是与原有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构成艺术体系;但又因其营利特性而与此前艺术的非功利性区别开来,引致对艺术的重新定义。二是与摄影、广播、电脑、手机构成电型艺术体系,这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思想基础与时代关联
收藏 引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 第1期74卷 135-145页
作者:张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具有三大特点:个场极(先锋艺术、大众艺术、电型艺术、设计艺术),三类对立(先锋艺术与后三类艺术),圈(先锋艺术之圈、大众艺术之圈、电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艺术部分之圈、非艺术部分之圈)互动。三大特点在思想上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演进时段、复杂结构与主要特色——后艺术时代的艺术研究之一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4年 第2期 88-94页
作者:张法 高童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一、从历史演进看后艺术时代的艺术。从观念上看,艺术的理论确立和历史建构是人类进入现代进程的产物。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现代性演进,使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成为(美的)艺术。这一观念在理论上确立之后,再由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分布式、虚拟性与即时性——作为新媒体艺术“元属性”的时间问题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4年 第2期 171-178页
作者:王陌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引论:时间问题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元问题。在一切展开之前,本文不得不对“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做一些限定。按照学界的一些典型做法,往往会将这个问题拆解成“新”“新媒体”以及“新媒体艺术”三个步骤。实际上这涉及的是三个不同纬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符号学视域下的科幻美学探析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2024年 第4期 145-151页
作者:陆正兰 周韵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符号学关注艺术文化的意义形式。艺术符号学认为任何符号都是一个意义三联体,它们可以在物性、实用性以及艺术性三性之间滑动,既可以形成偏重其中一联的意义表达形式,也可以形成其中二联或三联合一的审美效果。从艺术符号学出发,可以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文明互鉴视角重新探讨西方文艺复兴的起源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4年 第1期 36-48页
作者:曹顺庆 明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文艺复兴是文明互鉴的典型案例,是阿拉伯文明直接促进了西方文艺复兴的产生。在欧洲尚处于黑暗中世纪之时,说阿拉伯语的人则经“百年翻译运动”大量整理并翻译了古希腊文、叙利亚文、波斯文、希伯来文、梵文等多种文字的人文和科学典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形式、意义、形式的意义、意义的形式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4年 第4期 15-25页
作者:赵毅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一般认为,形式与内容相对。形式是技巧,内容是质料;形式是外部包装,内容是被包装的东西。二者都有意义,互相配合。从符号学的意义理论来看,形式是一般项的普遍品质,具有“广度”,而内容是特殊项,具有“深度”。意义是人的意识与对象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死电影还魂”:抗战后期袖珍放映机的媒介考古(1944—1945)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4年 第3期 152-160页
作者:余宁 马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抗战时期,电化教育被视作中国宣传抗战建国和启发民智的重要手段。1942年5月,滇缅公路被截断,电化教育转入顿挫状态,袖珍片放映逐渐取代电影放映,成为电化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媒介分发系统,并重塑了电化教育的实践网络。研究发现袖珍放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复义的“社会史视野”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4年 第1期 21-28页
作者:周维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贺照田、何浩主编《社会·历史·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年)出版了,这是“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以下简称“读书会”)又一本阶段性成果的结集,因为其中的几个关键词们提—出—“社会”“历史”“文学”,不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人”思想·长篇小说诗学·美学和历史视野——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1922—1949年)的几点思考
收藏 引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 第4期54卷 45-52页
作者:陈思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27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