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四川大学新闻学院"
2,575 条 记 录,以下是81-90 订阅
视图:
排序:
“运动”中的文艺法则——从延安时期“二流子改造”运动看新秧歌剧创演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2年 第5期 100-112页
作者:周维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新秧歌运动成为落实“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标志性事件。以往学界充分梳理了这场运动的艺术经验,但对其“运动”特征以及经验并没有充分关注。从“二流子改造”运动看新秧歌剧创演,可以揭示运动中文艺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写像”与“造像”之间——关于《路遥传》写作的问题及思考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3年 第12期 63-70页
作者:陈思广 杨靖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传记写作中,“写像”与“造像”是两种最为常见的写作范式。所谓“写像”就是传记作者依据历史事实对传主人生历程进行客观呈现,以求真、求实为原则描绘出完整、真实的传主形象,重在“写实”;“造像”则是传记作者基于求善、求美的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战争和人》与现代“家国情怀”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2023年 第4期 205-210页
作者:刘秀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战争和人》呈现民族国家观念的转型过程中,“爱国”的内涵如何从传统士大夫的道德伦理转变为现代国民的价值理念。通过描写人物对于“爱”的探求,《战争和人》着重刻画个体意识在现代战争中的自我重塑,也暴露出女性形象塑造上的缺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极简主义物性追求的意识现象学内涵及其剧场化效应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22年 第5期 107-115页
作者:肖伟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引言极简主义为了最终促成“特定”物体的产生,制造出仅仅展示自身的三维物体,为此一方面要尽量剔除所有关系和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永远聚焦于眼睛所见的当下之物,这样它们才能不仅准确而且稳定。如此一来,没有了内在性,没有了时间的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康巴书写中国:“边地”如何抵达“中心”——高旭帆小说论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 第1期 160-165,171页
作者:刘小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高旭帆的小说聚焦巴蜀大地的乡土世界,以对四川的乡土特别是康巴山区居住的"山民"为描写的主要内容。他的小说以康巴地区为中心辐射开去,以民族志"深描"的方法对这一地区的地方性知识进行了深度开掘。通过对地方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新审视“东方比较文学”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 第6期42卷 30-39页
作者:杨清 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大学欧洲科学与艺术院610207 
学界历来对“东方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与内涵看法不一,其研究范围明显呈现广义与狭义之分,其内涵在学科范式与研究对象之间徘徊,但宗旨始终立足东方,聚焦东方自身的文学与文化比较,以此打破国际比较文学界陷于“欧洲中心主义”的僵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张资平的长篇小说长销术与营销策略
收藏 引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2期68卷 30-36页
作者:陈思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张资平的长篇小说长销术与营销策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出版话题。就文本而言,在大报及同人创办的刊物上持续刊发张资平作品的广告,以夸张的广告语推宣其作品的突出特点,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作品的关注度;以时尚装帧为突破口,博得青年读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构建技术符号学:论莱文森关于技术演化的路径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11期44卷 133-139页
作者:谢林杉 唐小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24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思想分别从媒介内部和媒介之间两个方面给出了技术演化路径,表现出构建技术符号学的努力。从媒介内部演化来看,技术发展经历“玩具-镜子-艺术”三个阶段;从媒介间发展来看,技术演化遵循补偿性媒介和人性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草鞋县令》对振兴剧40年的总结及未来发展的启示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22年 第10期 24-29页
作者:吴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剧《草鞋县令》是一部深刻的作品,具有审美和思想哲理的双重示范价值。这部作品的创造与接受,是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艺术之修,也是人生之修。全剧的现代性和时代性,不仅体现在艺术的创造性与创新性方面,更体现在其契合时代精神的同时,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借文学来鸣我的存在”——郭沫若散文的历史价值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 第6期 104-116页
作者:李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0207 
郭沫若的散文创作展示的是自己丰富复杂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这种从内容到体式上的丰富才是大文学格局下的现代散文的本来形态,“散文气质”是郭沫若全部写作的主要特征;“热烈奔放的心”则让郭沫若三十年代的艺术散文的创作显示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