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乔纳森·克拉里在《知觉的悬置》中指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觉现代性问题--塞尚绘画与早期电影分享着同样的视觉经验。从《知觉的悬置》出发,本文认为现代艺术与早期电影生发出一种互通流动、相互博弈的影像关系,这即是说早在1874年,绘画就已经为即将诞生的早期电影预先奠定了某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意味着从视觉现代性向影像现代性的演进。这种思考,或许可以为"新电影史"研究拓宽思路,并为跨门类艺术学研究提供某种合理性的论证。
摘要:本文以美国艺术史学者的电影研究为线索,通过对潘诺夫斯基、阿瑟·丹托、乔纳森·克拉里研究的分析,探寻美国艺术史学者对电影的研究方法和内在逻辑。本文认为,美国艺术史学者从图像学、分析哲学和视觉考古等多角度、多方面启发了传统电影研究,拓展了电影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其实质是把电影拉进了视觉文化的现代转型中。正是视觉文化的现代转型,电影是什么的本体论追问最终敞开为对电影存在论的思考。正是在这样一个转变中,当代艺术和当代电影实现了汇通。
摘要:当下中国电影学派建设中面临着"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两难困境。本文认为,借鉴匈牙利艺术史学者豪泽尔所著的《艺术社会史》及其所引发的"西-阿之争",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应该努力做到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旨归,以中间层面研究为方法,以"文本间性"来统合电影史、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在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中,强调找到可通约性的问题、强调整体观和比较论的方法视角、强调哲学思想的介入与现实支撑,努力打破学科界限、打破学科壁垒,践行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的务实品格,使得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成为开放的电影研究,进而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成熟夯实坚实的基础。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