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8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娇女》的“召唤-回应模式”及其黑人美学思想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 第4期30卷 90-97页
作者:嵇敏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召唤-回应模式常见于劳动歌谣、布鲁斯及灵歌、布道词、口头故事,集中体现了黑人美学的核心价值。作为一种叙事技巧,召唤-回应模式揭示了作者、读者、文本之间潜在的关系:多重互动与融合。《娇女》的文本语境强调了视角的多元化。叙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恶作剧精灵意象解读
收藏 引用
《国外文学》2008年 第3期28卷 102-108页
作者:秦苏珏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在美国最早研究恶作剧精灵意象的学者之一,因此对《他们眼望上苍》一书中恶作剧精灵意象的发现和解读成为理解其创作艺术的重要法宝。身为人类学家,对黑人民俗进行过专业研究的赫斯顿在此书中正是通过恶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猪八戒贪色之缘由考辨
收藏 引用
《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 第3期 27-44页
作者:张叉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要让猪八戒贪色是《西游记》对艺术形象塑造的需要,但为何偏偏要安排他投猪胎成为猪的模样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猪”的意象决定了的。本文从个方面就猪八戒贪色之缘由作了论考:(1)猪的生殖力强,生殖力强则性欲强,它使古人产生了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论电影《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11年 第17期 62-63页
作者:曹曦颖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家卫执导、张曼玉和梁朝伟主演的电影《花样年华》,曾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特别技术奖、第13届欧洲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电影主要是探索婚外情和追求缺憾美,影片通过音乐将情绪传递出来,将人物的心理以及生活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空间的表征:《小伙子布朗》对生存整体的探问
收藏 引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3期42卷 115-121页
作者:蒙雪琴 张琴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101 
美国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纳桑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伙子布朗》通过被宗教伦理浸润的社会空间、闹鬼的森林空间及人物心灵空间的呈现、对立与互动,形象而艺术地展现了布朗所生活的那个清教文化社会空间通过规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自然导向的强烈诉求: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纳桑尼尔·霍桑——以其三篇短篇小说为例
收藏 引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6期39卷 105-110页
作者:蒙雪琴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101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桑尼尔·霍桑在现代社会伊始之期,形象地、寓言般地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的观念。他的三篇短篇小说《通天铁路》、《胎记》及《拉帕奇尼的女儿》,揭示了人主体性的过度扩张,对自然无所顾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英语世界金庸武侠小说研究——以罗鹏的《天龙八部》视觉图像艺术研究为例
收藏 引用
外国语文》2017年 第1期33卷 44-53页
作者:李泉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本文梳理了英语世界的金庸武侠小说研究,重点剖析了美国学者罗鹏的《天龙八部》视觉图像表征艺术研究,探索了视觉图像艺术在金庸武侠小说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发挥的重要叙事、表意功能和作为虚拟身份寻求社会和心理认同典型方式的内在机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方略——英国《创意产业中生产力各项指标的评估》分析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5期33卷 159-162页
作者:嵇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我国文化产业必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使"加快建立文化创新体系、推进文化创新的任务更加紧迫"。众所周知,英国是第一个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国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百年嬗变:历程、特征与启示
收藏 引用
《中小学外语教学》2024年 第19期47卷 49-54页
作者:奂婷婷 郑鸿颖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英语课程价值受到社会质疑的背景下,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1902年至今发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旨在揭示我国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嬉变,回应社会关切。研究发现,英语课程价值取向历经实用主义、认知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记忆的民间笑谑——评左琴科的《一本浅蓝色的书》
收藏 引用
《作家》2013年 第2X期 97-98页
作者:谷玮洁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苏联著名幽默讽刺作家左琴科的《一本浅蓝色的书》被作家称为"一部人际关系的简史",作家将历史叙事的话语权交予民众,在真实与虚构的融合中,历史呈现出与传统历史文本迥然不同的面貌与特征,充盈着民众理解历史的精神旨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