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目的:调查四川省医务人员抗肿瘤药的职业暴露情况及结局,为其安全提供保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以四川省人民医院为主的4家三级甲等医院、6家四川省内二级及以下医院共10家医院肿瘤科、血液科、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药学部(药剂科)等11个相关科室的医师、护士、技师、药师等,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医务人员的一般资料、对职业暴露危害的认知现状、暴露情况、暴露结局及防护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结果: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04份,有效回收率为86.86%。304例受访人员中,女性253例(83.22%),男性51例(16.78%),年龄以20~29岁最多(43.42%),学历以本科最多(66.78%);以护士(55.26%)和药学部(药剂科)人员(21.71%)居多;平均工作时长以8 h/d为主(84.21%);工作年限<5年最多(39.47%)。有121例(39.80%)受访者知道职业暴露存在潜在危害,131例(43.09%)为"有所了解";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中有15例(71.43%)为"知道",在所有调查科室中占比最高;不知道有职业暴露危害的人员以技师和其他医务人员为最高,均为60%;总工作时间越长的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危害的认知程度越高(P=0.035 8)。有165例(54.28%)接触了环磷酰胺,为最多;有57例(18.75%)接触了培美曲塞二钠,为最少;不同科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总时间均以短期暴露为主,其中以血液科暴露人数最多(85.71%)。有67例(22.04%)在排除其他身体疾病的影响后,自述出现过身体不适,以脱发增多(73.13%)为主;血液科医务人员出现不适的占比最大(50.00%);护士出现不适的人数(31.55%)最多。有155例(50.99%)受访者不了解抗肿瘤药的防护措施,41例(13.49%)受访者接受过相关培训,108例(35.53%)为了解;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人员对防护措施的认知程度最高,仅有14.29%的人员为不了解;职业中以护士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占比最高(19.05%)。结论:医务人员对抗肿瘤药职业暴露危害及自我防护措施的了解度较低;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医院应强化内部管理,高度重视医院职业防护管理工作,医务人员应增强意识,提高技能,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风险。
摘要:目的基于全面触发工具(GTT)建立儿童药品不良事件触发器,为我国儿童药品不良事件(ADE)监测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 Med、CNKI数据库中应用GTT监测儿童药物不良事件(ADE)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1996年1月—2016年11月,初筛各项研究涉及的触发器。查询国内外专项指南、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对触发器进行修正、补充。使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专家调查,向全国范围内的儿科临床医师及药师发放两轮专家调查表,第一轮110份,第二轮101份,进一步修订触发器。结果纳入的有效文献11篇,初筛得到触发器78项。通过归纳整理、补充修订,初步确定触发器33项。第一轮调查收到有效调查表101份,回收率91.8%,有42位(41.6%)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修正触发器29项,删除和新增触发器各1项。专家修订触发器的意见集中程度均数(Mj)为3.952±0.669,满分频率(Kj)为0.967±0.165,意见协调程度变异系数(Vj)为0.068 8±0.033 8,协调系数(w)值为0.537,P<0.001。第二轮调查收到有效调查表99份,回收率98.0%,有3位(3%)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修正触发器2项。专家修订触发器的Mj为3.998±0.009,Kj为0.998±0.004,Vj为0.002 5±0.010 4,w为0.683,P<0.001。最终建立儿童ADE触发器33项,包括实验室检验指标16项,治疗药物的使用13项,临床表现4项。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儿童ADE触发器设计合理,后续将应用于临床实际儿童ADE监测。
摘要:目的:探究药品规格的改变对化疗药物浪费的影响程度。方法:通过HIS系统回顾性收集2021年9–11月PIVAS中存在浪费的化疗药品处方信息,根据药品实际使用量和药品规格之差计算其浪费量。对产生浪费的处方中排名前5位的药物进行方案设计,在只提供小规格或者同时提供大小两种规格的情况下,重新分析处方信息,计算其浪费量,并与实际情况下的浪费量进行对比。结果:共有3509张处方存在浪费现象,涉及46种药物,药物总浪费量为314898 mg。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顺铂、阿糖胞苷、奥沙利铂、亚叶酸钙、依托泊苷。若只使用小规格,则药物浪费量可减少6100~123600 mg;若同时使用大小两种规格,则药物浪费量可减少6320~124142 mg。结论:优化药品规格能大幅度减少药物浪费现象。
摘要:以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为数据源,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0年6月公开发表的有关抗蠕虫药物妊娠期暴露风险的研究,手工检索纳入文章中的重要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概述抗蠕虫药物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分析表明,妊娠期暴露伊维菌素、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与主要先天缺陷的增加之间没有相关性,但应在妊娠早期谨慎使用,特别是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妊娠期使用甲苯咪唑可降低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的风险,而妊娠中、晚期使用阿苯达唑对于新生儿体质量与存活率的影响研究意见不一致。总体认为,目前妊娠期暴露抗蠕虫药的风险相关研究较为局限,尚需建立抗蠕虫药的多中心妊娠登记系统,观察不良妊娠结局的流行率是否超过了最近未服用此类药物的对照人群,并同步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还需要更多设计良好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来确定妊娠期抗蠕虫治疗的安全性。
摘要:肿瘤免疫治疗区别于传统癌症治疗手段,它是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杀死肿瘤细胞来长期抑制肿瘤复发和生长。水凝胶作为一种药物缓控释系统来递送肿瘤免疫治疗活性物质时可提升治疗物质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设计具有不同功能性的水凝胶还能和活性物质协同促进肿瘤免疫治疗。因此,本文就基于水凝胶骨架和制备策略以及基于水凝胶制剂的免疫治疗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手段的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药物靶点为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部位,包括受体、酶、离子通道、转运体和基因等。科学家们一直期望药物仅作用于疾病治疗相关的靶点,而不与药物设计之外的靶点产生作用(即脱靶效应)。脱靶效应又称为药物副作用,虽然药物的脱靶效应通常是设计者不期望且对患者有害的,但有时也可能使患者获益从而产生新的适应证。Jackson等报道,受试者在服用原本用于治疗心绞痛的西地那非时出现阴茎勃起。利用该药的这一副作用可治疗性功能障碍,西地那非也因此改变了适应证。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