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概念、方法与路径:艺术赋能乡村的三个基本问题
收藏 引用
美术2024年 第1期 6-15页
作者:张颖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艺术赋能乡村”是中国当下乡村振兴事业中的热词,也是艺术家实施乡村艺术项目的首选口号。然而,通观学界先行研究,却始终未对这一论题的理论来源、逻辑理路和实践基础加以探究。本文以递进的方式讨论三个基本问题:“赋能说”的原义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人类学的三个面向与三种意识
收藏 引用
《西北民族研究2024年 第3期 80-89页
作者:彭兆荣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厦门361005 
当今世界面临生态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这些危机与人类的作为密切关联。当代人类学研究面对“三生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危机和生命危机)表现出独特的三个面向(面向远古、面向当代和面向未来)和三种意识(怀旧情结、反思情怀和忧患意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振兴中活态遗产的生命本真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24年 第3期 9-16页
作者:彭兆荣 张颖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重庆4013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包含着鲜明的生命意象,与“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相得益彰。也就是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相嵌着“生命农学”的深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振兴“家”之重奏
收藏 引用
《河北学刊》2024年 第4期44卷 168-174页
作者:彭兆荣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 
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造就了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建构了社稷国家,这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园遗产。家园遗产包含着种“家”的层次结构,即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家庭,以宗族为纽带的扩大家族,以自然生态为背景的村落家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生话语”:凸显边缘形态的民族志范式
收藏 引用
《思想战线》2024年 第1期50卷 31-37页
作者:彭兆荣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重庆401331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文化空间与“非遗”价值
收藏 引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 第4期 100-106页
作者:彭兆荣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 
文化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一体,难以拆解。以专业词汇观,“文化空间”与人类学有着特殊关联。作为空间的一种特殊形态,无论是自然地理、政治地理,抑或是人文地理等概念,皆与之有涉。文化空间尤与地方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说明。从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明是脉 乡土是根——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农学
收藏 引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 第2期 99-106页
作者:彭兆荣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 
当下我国正致力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与学科体系的建构。然而,依笔者之见,在这些相关“建设任务”中,忽略、缺乏或轻视对中华传统文明根基的整体研究,特别是对农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关系重视不够。事实上,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论
收藏 引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 第1期 91-95页
作者:彭兆荣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财产”的一种遗留,与文化人类学存在逻辑关系——不仅是字面上“类同”,更是作为人类文化表述、呈现和延续的一种“存在形态”。因此,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必要而且必须。事实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味与道: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生命哲学
收藏 引用
《探索与争鸣》2024年 第4期 30-62,177,178页
作者:李红岩 荣跃明 彭兆荣 贡华南 王本朝 王才勇 方笑一 郑珊珊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智慧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西南大学文学院 复旦大学中文系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东南学术杂志社 
“味道”作为一个日常生活范畴,勾连着生存与审美双重向度,承载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和审美理想一一相比于西方的视觉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传统,中国人对味觉的偏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在世态度。而“味-道”之间有“象”,体现的更是中国人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三生话语”:凸显边缘形态的民族志范式
收藏 引用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 第3期41卷 155-155页
作者:彭兆荣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重庆401331 
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