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刘萨诃瑞像除了敦煌莫高窟唐至宋代的塑像与壁画以及刺绣作品外,甘肃永昌圣容寺现存的摩崖立佛被确定为北周时期的石雕刘萨诃瑞像,且为刘萨诃所预言在北周时期出现的凉州番禾郡御容山石像。笔者在参阅各种图录以及实际的调查中,又发现了五处分属于初唐、盛唐和晚唐的单体石雕或石窟中的刘萨诃瑞像。本文即对之进行考证,并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摘要:源于犍陀罗造像艺术的水波纹发髻佛像是外来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中发展、演变的成果之一,它形成于北魏文成帝复法之初的长安,与北方地区大乘佛教禅观思想也有一定关系。水波纹发髻佛像的区域性、阶段性分布特征充分体现和反映出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特点。它所蕴含的特性对于判断和分析北朝时期相关佛教造像的时代信息、风格源流等问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摘要:本文通过对拉梢寺石窟大型摩崖造像的施工方法的调查研究,发现该摩崖造像为了保持造像的整体完整性,没有采用普通的开凿技术,而是通过纵向木构架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崖面上的桩孔分布量。
摘要:根据实地调查,借鉴麦积山石窟景区所在地小陇山林区的森林资料,对其主要分布的观赏树种进行了分类整理,按照树木的观赏特性,将麦积山观赏树种主要分成观叶、观花、观果、观形、林木五大类,并对其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摘要:本文从麦积山舍利塔与隋文帝、造像及其艺术特点、造像示教佛教思想等方面对麦积山隋文帝舍利塔造像进行了探析。其艺术精湛、水平极高,且题材组合独特的造像为我们研究秦地佛教造像艺术和佛教思想,以及皇家信仰、长安佛教中心佛法教化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为隋代佛教艺术、佛教信仰思想的承前启后发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摘要:麦积山石窟保存的大量壁画是研究石窟壁画艺术与佛教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利用悬浮沉淀法、纤维形貌观察法,结合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激光粒度分析、拉曼光谱等检测方法对麦积山131窟壁画残块地仗层及其添加物、颜料层进行科学检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31窟壁画地仗层使用的黏土应该是麦积山周边稍远地区的天然细质黄土,且粗、细泥层中均人为添加有砂粒,但粗泥层中添加砂粒较细泥层更多、颗粒较大且颗粒度不均匀。粗泥层中添加纤维为麦衣、麦秆,细泥层添加麻纤维。壁画烟熏污染物主要显色物质为燃料燃烧产生的炭黑,红色颜料主要是铅丹、朱砂、铁红,白色底色层的成分是方解石。研究结果不仅为探讨麦积山石窟壁画材质与制作工艺提供了基础数据,而且对后期壁画的保护修复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麦积山石窟169、69窟间浮塑交龙装饰龛楣图像,长期被一些研究者误读为“伏羲女娲”,并与天水作为“伏羲女娲”故乡的人文背景相联系。本文在详细考察洞窟图像的基础上,结合佛教经典与文献的相关记载,并参照国内其它石窟的龙装饰图像的情况,指出交龙龛饰的石窟造型图像是佛教中“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持佛法的龙众,是佛国世界的守护神。麦积山石窟交龙龛饰图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无关。
摘要:佛教弘法,经像并传,《维摩诘经》变图像,是佛教像教弘法中重要的题材之一,经变依据于经典。《维摩诘经》的译传盛行直接促使《维摩诘经》变图像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过去有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也有不少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试从《维摩诘经》的译出传播;经变图像在中国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图像的解读等方面,以泾渭河流域造像为中心,对中国六世纪前的《维摩诘经》变图像再进行一些分析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摘要:平棋图案集中出现在敦煌早期石窟顶部,是敦煌图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图案主要由飞天、莲花、忍冬纹、几何纹等纹样构成,这些纹样题材的选用不但相对固定,其中一些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莲花和忍冬纹等就代表着长久的生命力和天界表象的象征。另外,该图案的绘制呈现出三种视角:正视、侧视、正侧视结合,这不但与艺术自身的演变规律有关,对宗教意涵的有效传递也是影响其呈现视角的重要原因。
摘要:麦积山115窟有长篇的铭文,虽然其中有张元伯的提名,但此窟并非是张元伯所开。经过对铭文的深度解读,本文认为功德主是当时的秦州刺史张彝。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