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834 条 记 录,以下是91-100 订阅
视图:
排序:
渤海湾西部海域波浪特征分析
收藏 引用
《黄渤海海洋》1991年 第3期9卷 50-58页
作者:孙连成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本文利用本海区的实测波浪资料,对波浪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风与浪的相关关系,以及工程需要的不同重现期设计波要素及波浪破碎范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为本海区的近岸经济开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时输水系统出口布置型式的探讨
收藏 引用
《河海科技进展》1992年 第1期12卷 80-86页
作者:周华兴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300456 
本文简述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时输水系统出口设计的要求及其发展趋势;探讨能适应不同条件的输水系统出口布置型式;对出口布置相对集中与相对分散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结论可供设计、科研人员参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渤海湾西南部风浪关系分析
收藏 引用
《水道港口》1993年 第1期14卷 35-39页
作者:孙连成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塘沽300456 
1 前言在海洋工程设计中,波浪要素的确定是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就一般海区而言,有长期实测波浪资料的地区很少,为满足工程上的需要,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推算。目前国内外用来推算波浪的主要手段是风,用风与浪建立相关关系,由较长期的风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杭运河二线船闸输水设计中的有关问题
收藏 引用
《水道港口》2002年 第3期23卷 138-142,149页
作者:周华兴 曹玉芬 迟杰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300456 
借助京杭运河微山二线船闸的设计与试验 ,结合京杭运河上其他船闸的研究成果 ,对输水设计、运转中的共性问题 ,及其格栅消能型式等进行探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其港码头基床的冲蚀机理及维护措施
收藏 引用
《水道港口》1993年 第4期14卷 21-28页
作者:张福然 赵军 孙精石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塘洁300456 
码头端部基底发生冲蚀,这样的事情并非少见,本文通过对某港端部基床冲蚀机理的探讨,指出设计中应注意防止这类问题的发生。并通过比较,认为抛石护坡是可靠的修复方法,而且目前看来也是耗资量少的方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粉煤灰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机理及计算
收藏 引用
天津大学学报》1999年 第5期32卷 585-589页
作者:李飒 杨进良 王义安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交通部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300456 
探讨了利用工业废渣粉煤炭加固软土的机理,认为利用粉煤灰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可以获得很强的水稳性和一定强度的桩体,其加固效果是可靠的.同时依据现场试验对粉煤灰粉喷桩的特性及设计计算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粉煤灰粉喷桩侧摩阻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珠江口附近海域波浪极值推算
收藏 引用
《海洋湖沼通报》2018年 第6期 24-31页
作者:文先华 武艺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300456 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天津市水运工程测绘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 
本文以WRF模式输出结果作为风场驱动条件,采用SWAN和WAVEWATCH III相嵌套的方法,对珠江口附近海域进行共20年(1991-2010年)的波浪场数值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海域极值波浪特征,并使用Gumbel极值函数计算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波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导航堤淹没式开孔对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港湾建设》2007年 第5期27卷 12-16页
作者:李焱 郑宝友 刘清江 刘红华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 
导航堤开孔是改善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常见的工程措施,但开孔的同时加大了引航道内的流速,对船舶在引航道内航行和停泊构成影响。采用概化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导航堤不同开孔位置、开孔率和不同孔口淹没水深条件下对口门区和引航道内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口岸直水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收藏 引用
水运工程2016年 第4期 1-6页
作者:张明进 杨燕华 平克军 王建军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 
通过对长江下游口岸直水道碍航特性及河床演变趋势预测分析,提出该水道航道整治思路,并在模型试验基础上提出航道整治工程推荐方案。推荐方案对改善落成洲左汊浅区段及鳗鱼沙河段左右两槽的航道条件效果较好,但经系列年试验后,三益桥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淮河入汇对口岸直水道深水航道整治效果影响的数值计算
收藏 引用
水运工程2016年 第3期 1-9页
作者:张明进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 
口岸直水道是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重点整治河段之一,该水道上段为多分汊河型,下段为长顺直型,且上段又处于弯道和淮河入汇,河段内滩槽变化剧烈,航道条件影响因素复杂,其中,淮河大流量入汇是落成洲浅滩形成的重要原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