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和生殖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排卵障碍、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肥胖等,该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凋亡、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生物调控过程密切相关。自噬作为一种维持细胞稳态的清除机制,在维持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探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自噬机制,有助于设计通过调控自噬干预PCOS的治疗方法。现有研究表明,自噬在PCO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影响疾病进展。中医药通过靶向自噬信号通路、调控因子及非编码单链RNA分子的表达,来调控PCO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或子宫内膜自噬,从而缓解炎症、调节PCOS代谢障碍、平衡激素水平,有效改善PCOS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等病理状态。该文章对治疗PCOS的中药复方和中药提取物及涉及的主要自噬通路和调控因子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从中医药调控自噬的角度为今后PCOS的治疗提供相关参考和建议。
摘要:目的对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SRs/MAs)进行再评价,以评估该领域研究质量和临床证据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搜集与研究目的相关的SRs/MA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使用AMSTAR-2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OBIS评价偏倚风险,使用PRISMA进行报告质量评价,最后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最终纳入17个SRs/MAs。但纳入SRs/MAs的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偏倚风险评价结果及结局指标的证据等级均存在缺陷。根据AMSTAR-2评估结果,SRs/MAs的方法学质量以极低级为主;根据ROBIS评价结果,只有少数SRs/MAs被评估为低偏倚风险;PRISMA评价结果表明纳入的24项研究的报告质量较完整;根据GRADE证据分级结果,84个结局指标中证据质量为低级和极低级占比94%,局限性是导致其降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发表偏倚、不一致性、不精确性及间接性。结论目前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临床研究和二次研究设计和报告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不足,导致临床推荐意见证据质量不高,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临床研究和二次研究质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糖尿病肾病(DN)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DN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54例DN患者,按分层随机设计方法分为针刺组30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针刺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肝俞、胃脘下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等穴,两组疗程均为30 d,观察治疗前后DN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针刺组30例中,16例有显著改善,12例有效,2例无效;对照组24例中,6例有显著改善,10例有效,8例无效。有效率分别为93.3%和66.7%,针刺组改善DN临床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且针刺对全血低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DN血液流变学,对延缓DN进展有一定作用。
摘要:队列研究允许个体化治疗,适用于评价中医复杂干预的综合疗效,提供循证评价的Ⅱ级证据。队列研究包括经典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双向性队列研究)和其他类型(登记研究、数据库研究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针对队列研究设计类型的优缺点,结合中医临床诊疗特点,探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队列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干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住院期间以应用中药注射剂≥7d为暴露组。随访期间以应用中成药或中药汤剂≥28d为暴露组。采用病历调查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一般资料、中药使用情况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电话随访患者出院至2015年12月31日中药使用情况以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住院期间终点事件发生前3位为血运重建(30.93%),心肌梗死(25.77%),脑卒中(18.56%)。中医药治疗(OR=2.651),年龄(OR=1.881),抗栓治疗(OR=1.088),抗心肌缺血治疗(OR=1.150),降脂治疗(OR=1.241)是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中医药治疗(OR=2.972)是脑卒中的相关因素。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前3位为心血管病入院(11.66%),血运重建(7.13%),脑卒中(3.89%)。中医药治疗(OR=1.515),年龄(OR=1.892)是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结论:中医药治疗、年龄和性别等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中医药治疗能够减少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2月53例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非反复组盆腔炎患者为对照,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设计体质调查表、四诊信息采集表及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对临床症状、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湿热型、血瘀型,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腹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等,与非反复组盆腔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反复发作患者证型为湿热型、血瘀型,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腹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发病于慢性盆腔炎、性生活卫生、生殖道感染、流产次数等有关。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影响。方法:检索电子数据库,搜集以病死率为结局评价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按照发表年份进行累积Meta分析,然后采用序贯试验分析(TSA)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共纳入16项合格研究,Meta分析和累积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麦注射液可降低AMI的病死率,[RR=0.61,99%CI(0.43,0.85)],[RD=-0.06,99%CI(-0.09,-0.03),NNT≈15.3],TSA分析进一步确证了该结果。结论:参麦注射液可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但由于研究的局限性,仍建议今后开展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临床试验以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证据。
摘要:研究中医正骨复位手法,建立虚拟信息系统,但是由于手法的使用形式繁多,实施操作方法经验性强,对操作的技巧性和力度大小要求非常高等原因,使得正骨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不易推广,影响着中医正骨复位手法的的继承和发扬。针对上述原因,提出构建虚拟正骨手法复位信息采集系统,通过LabVIEW软件、角度传感器,信息采集卡等硬件设施有机的结合,把抽象的中医骨伤手法复位操作技术用角度、位移参数值具体、直观的表示出来,并以波形图表的形式显示。为初学者认识和学习正骨手法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材,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虚拟技术在中医正骨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药干预心肌梗死不同亚组患者的真实世界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使用中医药及使用时间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暴露组包括高强度暴露组(出院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时间≥6个月者)、中强度暴露组(3个月≤出院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时间<6个月者)和低强度暴露组(1个月≤出院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时间<3个月者)。非暴露组为出院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时间<1个月,或未服用中药者。共收集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高暴露组246例、中暴露组150例、低暴露组69例、非暴露组166例;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高暴露组165例、中暴露组118例、低暴露组124例、非暴露组157例;心肌梗死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高暴露组160例、中暴露组81例、低暴露组96例、非暴露组105例。随访患者出院后的中药使用情况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期间中医药干预与心肌梗死不同亚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期间中成药应用前3位的依次为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和速效救心丸。中药汤剂应用前3位的依次为生脉散、桃红四物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干预、降脂治疗是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心源性死亡终点事件的正相关因素(P<0.05);中医药干预是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再梗死和脑卒中复合终点事件的正相关因素(P<0.05);中医药干预、降脂治疗是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终点事件的正相关因素(P<0.05)。中医药干预是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源性死亡终点事件的正相关因素(P<0.05);中医药干预是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再梗死和脑卒中复合终点事件的正相关因素(P<0.05);中医药干预、降脂治疗是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终点事件的正相关因素(P<0.05);中医药干预是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再入院终点事件的正相关因素(P<0.05)。中医药干预、抗栓治疗是心肌梗死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心源性死亡终点事件的正相关因素(P<0.05);中医药干预、抗栓治疗是心肌梗死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再梗死和脑卒中复合终点事件的正相关因素(P<0.05)。结论 随访期间,持续的中医药干预对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源性死亡、预防急性心力衰竭等终点事件的发生及维持心功能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验证了中医药对心肌梗死合并不同疾病的可观疗效。
摘要:为了推动中药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药品重点监测工作,积极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相关工作指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技术规范在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后,现公开征求意见,旨在为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监测研究真实报告不良反应/事件并进行客观评价提供技术支撑。该技术规范围绕中药上市后监测的关键环节进行阐述,目的是对大样本、观察性医院集中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采用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对"过敏反应的发生特征及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指导。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