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山东大学哲学学院"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实证哲学与马克思:思想来源与类型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2024年 第12期56卷 5-21页
作者:刘森林山东大学哲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在黑格尔去世后“实证主义”思潮、实证哲学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有两种自称的“实证哲学”,却有至少四个不同渠道都在推崇实证性。除了从传统哲学和法学中诞生的推崇感性、经验、生成、事实的实证性思想(思辨有神论被视为典型代表)之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语言、知觉与自由——梅洛-庞蒂论艺术知觉与审美自由
收藏 引用
《江淮论坛》2013年 第1期 86-92页
作者:张中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知(直)觉是梅洛-庞蒂美学的出发点,也是审美的重要环节。身体美学强调"互逆性",使我们形成新异性直觉。我们可以重新组织知觉和布置空间,从而实现审美自由。语言是知(直)觉的首要目标与中介,也是感知世界、通达他人的必然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纯粹直观与异质美学——列维纳斯论直觉、感知与审美
收藏 引用
《江淮论坛》2014年 第4期 35-40页
作者:张中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借助"直观(觉)"这一现象学原则和方法,列维纳斯得以回到事物实在,并重新"看(见)世界"、重新"发现"世界。他对海德格尔"有"(实存)的反驳和颠倒,既是对所谓"il ya"(有)的解放,也是对&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追寻苏格拉底和孔子:自我、德性与灵魂
收藏 引用
《世界哲学2022年 第2期 39-53页
作者:金小燕(译) 陈昱翰(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艺术与科学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希腊哲学同等地关注实践和理论,而中国哲学却以实践为主。这一明显的对立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仅仅问题本身具有价值,而且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希腊传统中对实践自我和理论自我,实践德性和理论德性的区分竟在中国伦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直觉、艺术与审美主义——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自由”之“思”
收藏 引用
《美育学刊》2015年 第3期6卷 39-48页
作者:张中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尼采在希腊那里看到快乐、激情和生命之力,而这也是海德格尔的思想源泉。形而上学和主体哲学是尼采与海德格尔共同的敌人,而艺术则是其武器与策略之一。在尼采指引下,海氏发现被遗忘的"存在":他要探究其本源,重新安置"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自由的谱系
收藏 引用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 第1期 102-109页
作者:张中山东大学(威海)新闻传播学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在任何时候,自由都首先是个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体现在我们对它的体验是含混模糊的,也表现在"自由"概念本身的意义复杂和多元性。在考察人类文明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由其实更多的情况下体现为一种"关系"。事实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皱褶、碎片与自由的踪迹——德勒兹论文学
收藏 引用
《法国研究》2013年 第2期 27-37页
作者:张中山东大学(威海)新闻传播学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德勒兹对文学极为关注,他甚至写出过评述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作家的专著。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对于德勒兹思想的生成、发展和流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德勒兹借助于文学,形成了自己的生成与差异的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的自由的哲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列维纳斯论爱欲、无限与他者
收藏 引用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1期12卷 1-7页
作者:张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自现象学练习开始,列维纳斯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自我,走出"我思"。在他看来,在自我内部虽可窥见他人,但这并非彻底的"异质性"他人。通过对艺术"异域感"的描述,列维纳斯发现了走向"他者"的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图画再现需要相似性吗?
收藏 引用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 第2期 72-82页
作者:迈克尔.纽沃尔 尹德辉英国肯特大学历史与艺术哲学学院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从澄清"相似"的概念开始,针对约翰·海曼等人的"相似理论",以埃文·彼得曼的知觉心理学为基础,讨论了有关图画及其描绘主题之间的相似性问题。第一,在通常情况下,图画确实相似于它的描绘主题,但是,这些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美学面向现实的提问方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杰访谈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家》2011年 第3期26卷 3-8,F0004页
作者:王杰 段吉方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教育部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段吉方(以下简称段):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您置身美学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了,能首先谈谈这三十年来您的学术成长历程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