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山东大学 文学院"
66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文学广告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宣传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24年 第2期 132-140页
作者:张惠娟山东大学文学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性文学出版体制的构建带来文学广告商业功能的弱化和宣传功能的凸显,使之更加注重文学效果和社会效果。“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文艺建设丛书”广告的形式编排和媒介选择隐含着复杂的媒介权力关系和宣传秩序。单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借景”视域下明清通俗小说庭园书写的艺术蜕嬗——基于《金瓶梅》《红楼梦》的比较考察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24年 第2期 95-113页
作者:樊庆彦 孙晨晰山东大学文学院250100 
“借景”源于园林造景技法,后为文学创作所借鉴,衍生成为场景塑造与空间叙事的重要策略。明清时期,园林宅邸修建大兴,通俗小说中也涌现出大量精致巧妙的庭园空间,“借景”在此类书写的审美意蕴和叙事模式建构上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考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问苍茫》的叙事创新与美学风格建构
收藏 引用
《电视研究》2024年 第1期 77-79页
作者:周根红山东大学文学院 
《问苍茫》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创作进行了新探索。本文认为,该剧着眼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青年的成长叙事,实现了与新时代青年的对话;选取大历史中的小段落,还原了重要的历史史实和细节;在空间设计、视觉构图、色彩运用、人物对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碧血花》的版本源流与修改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年 第3期 142-148页
作者:李侑珊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魏如晦(阿英)所创作的《碧血花》现有4个版本存世,版本之间内容和收录情况等存在不同。基于创作思路的变化,作家对剧作的情节和人物设置等进行了修改;基于历史剧创作观念,其对剧作中原型人物进行严谨地考证,修改了相应的人物名字,补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见《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佚名评点考论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24年 第3期 82-95页
作者:蓝青山东大学文学院250100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有一部清代佚名评点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原为傅惜华先生所藏,是学界尚未注意到的《红楼梦》评点文献。该评语主要有眉批、侧批两种形式,共计四万四千余字。佚名评者以封建伦理道德观来评价《红楼梦》,主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红楼梦评论》“解脱”说、“悲剧”说新辨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24年 第4期 178-193页
作者:王赫山东大学文学院250100 
受到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启发,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将围绕欲求之本质为中心的人生观和文艺观作为立论根基,论证《红楼梦》具真正的解脱精神和悲剧美学价值。其观点招致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当中的社会历史意蕴尚未被考量和确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既为“画不出”,又是“活画出”:中国古代小说“拟画”评语之理论旨向探索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2024年 第2期 78-86页
作者:侯小丽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李贽、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等批评者常以拟于绘画的评语,赞美小说通过“明象”和“造境”所创造的“画感”特效。在这些小说批评者们看来,高明的小说家总是善于采取“以画明象”的策略,托出偏于尚实的人物“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种“犯”式——再谈明清小说“加一倍写法”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24年 第3期 114-131页
作者:陶昕 叶根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0000 山东大学文学院250000 
小说评点“加一倍写法”指代以关键内容或意蕴的重复实现极致化表达效果的艺术手段。作为小说评点术语,“加一倍写法”主要有以情境为核心的相似细节重复(单人单事)、以人物为核心的相似事件重复(单人多事)、以事件为核心的同类事件重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边界、融合与文化再生产——科学主义视角下的电影跨媒介改编与叙事革命
收藏 引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 第3期41卷 50-59页
作者:周安华 杨茹云山东大学中国影视文体研究中心青岛266237 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23 
在媒介多元融合的当下,艺术的跨媒介叙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跨媒介叙事是多元媒介协同叙事的现象,不同媒介利用各自的叙事特色,讲述相互独立但具有紧密逻辑关联的故事,从而构建起多元多维的叙事艺术。注重叙事表达与媒介表意形式的电...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曹禺话剧的民族化实践
收藏 引用
《东岳论丛》2024年 第4期45卷 59-64页
作者:祝贺 刘方政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3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在中国走过了从模仿借鉴到转化创造,并最终转向民族化的艰难历程。曹禺的创作在话剧民族化实践中,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美学风格。受上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戏剧大众化理论影响,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下,曹禺从传统文化中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