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5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互补性资产、产业链整合与创意产业集群——以动漫产业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软科学》2009年 第5期 24-32页
作者:王发明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文章借用企业理论中的互补性资产概念,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链理论角度,对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结构进行试探性研究,认为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呈现出网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知识分工协调理论分析
收藏 引用
《经济学家》2009年 第6期 26-32页
作者:王发明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创意产业集群化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引致的知识分工的深化和创新合作网络的扩展。为了有效解决外部知识资源的嫁接问题,获取知识分工所形成的递增报酬,创意产业集群化网络应运而生。集群化网络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优势,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开发与培育研究
收藏 引用
《人口与经济》2009年 第5期 41-45页
作者:王飞鹏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本文在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创意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在短期内,企业应创新人才管理制度,加强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力度,争取更多的创意人才投身于文化创意事业,实现创意产业人才的结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意产业集群化:一个基于知识溢出的解释
收藏 引用
《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 第11期29卷 372-374页
作者:王发明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通过对知识溢出区域空间演化过程的分析,认为受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地理因素影响的知识溢出是创意产业集群化产生的动力源泉。知识的空间根植性决定了知识溢出倾向于在一定空间实现区位极化,而创意产业中的知识主要是缄默知识,它们的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其政策含义
收藏 引用
《经济学家》2010年 第5期 63-66页
作者:王发明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地域根植性是创意产业集群化的重要特征,文章从知识创新到制度因素,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学习型区域、高度根植性的知识生产和创新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引入来分析创意产业集群化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和建立现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知识的结构性整合视角
收藏 引用
《软科学》2009年 第3期23卷 23-27页
作者:王发明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链理论,结合SECI知识创新模型,对创意产业集群化趋势,从产业链知识结构角度进行试探性研究。认为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结构呈现出网络状特征,并从产业链的知识实现模式对其网络状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创意产业链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意产业区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效应”到“创新网络”
收藏 引用
《财贸研究》2009年 第3期20卷 8-13页
作者:王发明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创意产业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创意产业持续的创新能力。创意产业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两个层面:由聚集经济产生的成本优势和由创新网络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由聚集经济带来的静态竞争优势很容易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被削弱,由创新网络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过度到弹性:欧盟劳动者保障的变迁与启示
收藏 引用
《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 第12期12卷 133-139页
作者:傅志明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烟台264005 
欧盟国家的劳动者保障体系无疑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但也存在保障水平过度,保障方式不恰当的问题,其在减少劳动者面临的风险和损失的同时,也削弱了劳动力市场作为一种风险调节机制的作用与有效性,导致失业率特别是长期失业率居高不下,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制度的建构
收藏 引用
《工会理论研究》2025年 第2期 4-16页
作者:范围 肖志锋 苗钟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制度建构是平衡劳资之间失衡的法律地位,解决目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存在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难以衡量、劳动报酬稳定性欠缺、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缺失以及劳动处罚过重问题,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需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收藏 引用
《中州学刊》2023年 第3期 36-42页
作者:杨军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实体经济形成质效提升、合理增长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成为奠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基础、掌握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权、赢得国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