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为了制备一种新型的、有望代替沥青的单组分湿固化路用聚氨酯胶结料,优选聚氨酯冷补液反应单体异氰酸酯衍生物(液化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聚氧化丙烯二醇、三羟基聚氧化丙烯醚,采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三羟甲基丙烷为扩链剂,通过设计不同材料组成、合成工艺,制备得到不同类型的单组分湿固化聚氨酯冷补液。通过聚氨酯的黏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邵氏硬度和拉拔强度测试,研究了原材料组成和合成工艺对聚氨酯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表征了聚氨酯的微观结构;通过测试聚氨酯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和膨胀率,确定了聚氨酯的最佳用量,以此作为基础制备了聚氨酯混合料研究其力学强度发展规律固化特性,并评价其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异氰酸酯基/羟基物质的量比为7/2~9/2,聚氧化丙烯二醇/三羟基聚氧化丙烯醚的物质的量比为5/5~7/3,二月桂酸二丁基锡掺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1%、三羟甲基丙烷掺量为0.5%~1%、反应温度和搅拌速率分别为80℃~90℃和400~500 r/min时,异氰酸酯基与羟基成功的发生了反应,所合成的聚氨酯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和流动性。聚氨酯的掺量为集料用量的5.5%时,养护1.7h马歇尔稳定度可达到3kN,养护3d后动稳定度达7853次/mm、低温破坏应变达6743×10-6、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达85%,聚氨酯混合料超过热拌沥青混合料规范要求值,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
摘要:以晋焦高速晋城东收费站改建工程中的晋张路1-13 m空心板小桥为例,在进行桥梁现场检测的情况下,阐述了旧桥上、下部加宽设计,可用于类似空心板桥加宽设计。
摘要:以某高速公路工程项目为例,首先分析了SMA路面配合比设计,然后从混合料拌制、混合料摊铺、混合料碾压以及接缝处理等方面研究了SMA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实践表明,该项目采用的SMA沥青混凝土路面具备良好的耐高低温性能、抗水害以及抗滑性能,且后期养护成本较低,适宜在类似项目中推广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规模及数量呈现扩大趋势,尤其是公路工程成为了跨区域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以公路工程项目为例,首先对沥青路面玄武岩增强纤维原材料的选用与级配设计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混合料拌制、混合料运输、混合料摊铺以及碾压方面综合研究了玄武岩增强纤维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同时对玄武岩增强纤维沥青路面施工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沥青混合料中合理掺入玄武岩增强纤维,能够显著提升沥青路面的动稳定度以及增强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能,有效改善了公路工程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也为后续相关项目中玄武岩增强纤维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摘要:以实际高速公路工程为例,首先分析大空隙排水沥青路面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然后从施工机械选用、黏层施工、温度控制、混合料拌和、混合料摊铺以及碾压等方面重点研究了大空隙排水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同时对施工效果进行了检测。实践表明,此路面具备良好的透水性能、抗滑性能以及降噪性能,且材料可塑性比较强,有效提升了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
摘要:在公路工程中,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是一种重要的施工技术。首先论述了SBS改性沥青相关理论基础,然后以某公路工程为例,重点探讨了施工原材料的选择与配合比设计的确定、施工技术要点,最后阐述了施工质量的检测。
摘要:为有效提升超薄磨耗层施工技术水平,保证道路运营能力和使用寿命,结合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实际工程对超薄(Superlayer)磨耗层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马歇尔试验进行配合比设计,分析了超薄磨耗层的路用性能,总结了施工工艺要点,并分别从功能、结构、安全等不同角度对超薄磨耗层沥青路面路用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加铺超薄磨耗层后的沥青路面平整度、抗滑及抗车辙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完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充分验证了该维修方案的可行性。
摘要:探讨新型材料在道路和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并评估其对工程性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新型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可以减少结构的自重,提高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此外,新型材料还具备特殊功能,如自洁性、光催化性和防滑性,可改善道路表面的性能和安全性。然而,新型材料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材料成本、施工技术和标准规范等问题。因此,通过进一步研究新型材料的性能稳定性、优化工艺和设计方法,以及开发更环保和可持续的材料,以推动新型材料在基础设施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摘要:为了得到某地区回弹模量的预估方程,采用英国GDS室内重复加载三轴试验系统研究了山西省河运高速公路黄土路基土在3种含水率(OMC-3%,OMC和OMC+3%)和3种压实度(91%,96%和100%)水平下的动态回弹模量值。试验方法采用AASHTO路基土与粒料回弹模量试验方法(T307-99)制定的三轴重复加载试验方法。利用测试得到的135个回弹模量值和对应的应力水平对力学经验法路面设计指南(MEPDG)推荐的路基土回弹模量预估模型进行了非线性回归参数标定,得到了研究地区的动态回弹模量预估表达式。
摘要:交通流量预测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首要任务。由于交通流量序列具有复杂的时空依赖性,使得对其准确预测变得极具挑战性。现有很多工作主要基于循环神经网络、图网络以及Transformer模型构建交通流量预测模型。考虑到卷积网络具有计算效率高以及特征提取能力强等优点,提出基于多视图时空卷积的交通流量预测模型。模型在输入编码层对序列数据进行表示学习,并引入了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在时空特征表示学习层,考虑到序列具有不同的周期模式,设计了多个表示学习模块。每个时空表示学习模块,基于一维卷积完成局部时空特征挖掘,然后基于因果卷积实现全局时空特征挖掘。在预测层,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提升模型对时空特征利用的有效性。在2个真实交通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MSTC模型在交通流预测任务上的有效性。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