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
收藏 引用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 第1期31卷 51-60页
作者:林健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在阐述了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分析了国内外工程师分类的现状之后,首先提出了工程师分类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将工程师分为服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四种类型;然后提出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工程师的胜任力及其高等教育准备--来自“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质化研究报告
收藏 引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 第6期57卷 9-17,40页
作者:李曼丽 王争鸣 李长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 
研究以对27位参与过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青藏铁路建设的优秀工程师进行深度访谈的资料为基础,借助于社会科学的质化研究工具,以主题分析和频率分析方法为主,努力在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优秀工程师的胜任力模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收藏 引用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3年 第3X期 169-171页
作者:周永凯 罗家莉 顾萍北京服装学院 首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日益明显,艺工融合成为创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北京服装学院依托原有工科专业扎实的办学基础,结合艺术类专业一流的办学优势,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团队建设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地方高校“互联网+”课程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 第4期 54-57,66页
作者:刘国买 于再君福建工程学院、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 
"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组织结构和教育生态,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地方高校面临的困境,提出用互联网思维推进课程建设,基于产教融合、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提高产业认知度: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收藏 引用
《中国大学教学》2024年 第1期 13-17页
作者:刘国买 姜哲 黄小龙福建理工大学 福建理工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不详 
在人才培养方面,产业认知存在一定的缺失,影响人才成长和产业发展。通过讨论为什么要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分析产业认知缺失形成的原因,提出高校应采取重塑人才培养理念、重构课程体系、重整教学流程、重组教学队伍等措施,提高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优秀青年演员奚春梅的成长之路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03年 第2期 49-51页
作者:王静霞 竹郡吉林省继续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1971年10月,松漠平原正是金风送爽的收获季节。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户姓奚的普通农民家里,添了一个漂漂亮亮的小丫头。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普通农家的小丫头日后竟出息成了多次获得省级表演一等奖的优秀青年演员。她就是吉林省民间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智化在线交互教育范式视域下职业培训组织样态形塑研究
收藏 引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年 第4期 129-137,170页
作者:赵军 任卓瑜 吴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数智化在线交互教育范式是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新型教育培训实践规范,这一“范式转换”直接带动了职业培训组织样态的变革。在数智化在线交互教育范式导向下,发达国家职业培训组织遵循了“环境变化-组织变革-组织动态平衡”的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近十年我国工科专业调整:逻辑与反思
收藏 引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年 第4期 65-68,87页
作者:邬正阳 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工程院 华中科技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工科专业结构调整成为工程教育的热门话题。本文基于数字-智能技术带来工程教育的变革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来探究专业调整应有的理性和坚守,提出正确认识传统工科专业的“体”与“用”。传统工科专业要常以为新,重在专业和课程的边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两新交汇”迈向“两新交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探索
收藏 引用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年 第5期66卷 17-23页
作者:吴仁华 邱栋 陈群 庄伟卿 潘林福建工程学院党委 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福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办公室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意义,是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但也要看到其在产业定位上的特殊性和发展空间。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以新经济为引领,围绕产业需求和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设计
收藏 引用
《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 第24期37卷 68-74页
作者:齐书宇 方瑶瑶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地方高水平大学研究中心"//首都工程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北京100124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启动要求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而工科大学生作为科技生产力的重要主体,成为拉动社会就业及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探索有效评价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与标准,构建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