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
3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标记看非言语符号的性别不对称性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 第2期 118-120页
作者:吴定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是言语符号的对立、不对称现象。标记理论具有普遍性,同样也适用于非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定的标记价值,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符号具有明显的性别不对称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视角——也谈“宁信而不顺”
收藏 引用
《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 第1期 94-99页
作者:万宝林 陈叶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主张。这一主张令译界不少学者大跌眼镜,也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从文化视角对“宁信而不顺”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极高的译学价值,它饱含了鲁迅为创获中国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谶说的文学批评价值
收藏 引用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39卷 98-103页
作者:万伟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诗谶是鉴诗者将诗歌作品与诗人或相关人物命运相结合,以求诗歌与史实或本事互相印证的一种诗歌批评形式。它包含着兴亡谶、穷通谶(科谶与仕谶)、贫富谶、寿亡谶、祸福谶等内容,是汉儒以谶解诗、诗学与命理学结合的产物,虽然披上了宿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接受本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建构
收藏 引用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 第2期25卷 89-91页
作者:石了英 谢中元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启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的审美期待为逻辑起点,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的审美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加强施教主体的审美改造,把审美要素渗透到接受过程,从而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诚美、感性美、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工业设计人才规格定位与教学建构
收藏 引用
艺术教育》2008年 第9期 61-61,63页
作者:裴继刚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 
在我国现代工业设计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站在社会发展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高度,探索工业设计高等教育教学的建构,是当下设计教育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根据工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培养创造型、能力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英文药品广告语篇中的名物化研究
收藏 引用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6期27卷 93-97页
作者:黄雪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名物化在不同语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选取Newsweek杂志上25篇药品广告语篇进行分析,发现此类语篇中的名物化能够加强医疗科学的权威性,重构反映广告旨意的经验意义,促成彰显商品非凡效果的褒义评价。名物化使药品广告陈述更具有说服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光与色的视觉艺术——印象派绘画艺术的感悟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08年 第8期 54-55页
作者:裴继刚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 
  一、"印象派"的由来  1874年,以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为代表的一群画家,举办了一个名为"独立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艺术展",画展标题出现醒目的"独立"二字,与当时官方所倡导的艺术沙龙显得格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自称语视点转换的语用分析
收藏 引用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 第2期31卷 77-82页
作者:吴定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指称自己的词语称为自称语,自称语属于人称指示语范畴。从指示视点转换的角度,考察自称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可解读出说话人选择不同视点而灵活自称的理据,从而分析在动态的语境中自称语的独到的语用功能和鲜活的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新时期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发展及启示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2006年 第5期20卷 28-30页
作者:张克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族音乐迎来了一个新的传播与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并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目的原则的称呼语转换分析——以曾思懿的称呼语转换为例
收藏 引用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1期27卷 98-103页
作者:吴定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称呼语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转换是受目的驱使的重要言语行为,是言者实现其预期交际目的的手段,也是言者有意拉大或缩小双方心理距离、社会距离等目的的表现。本文以《北京人》剧中曾思懿的称呼语转换为例,运用目的原则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