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身体、记忆与伦理——当代科幻电影叙事的文化逻辑与审美方向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2024年 第3期 197-204页
作者:陈静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在当代科幻电影中,“身体”和“记忆”是建构电影叙事话语逻辑的两个重要维度。身体作为记忆的媒介是虚实结合的最好代表,而人类身体作为一个肉身化的具体实物又承载着意识、精神、情感、感觉等不可见的虚物。作为记忆媒介的身体,在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郭沫若新编历史剧中的歌词书写——以《棠棣之花》《虎符》《屈原》为例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22年 第3期 51-54页
作者:张明 赵树勤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棠棣之花》《虎符》《屈原》中有大量歌词,在叙事建构、人物塑造、诗意表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关注。本文从文体越界、歌词功能、书写缘由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中国艺术传统,探索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色彩审美表现研究
收藏 引用
《辽宁丝绸》2022年 第3期 55-56页
作者:邹蕙鸾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具有社会美与艺术美等多重审美表现。在服饰色彩范畴内,不同时期传统戏曲服饰色彩审美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而其中所揭示的色彩与审美表现关系,对反思现代服饰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日光之下》的情感叙事机制研究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22年 第8期 145-148页
作者:王雪 徐桃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海南海口571126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新世纪东北影像生产呈现多维化杂糅特征,战争、文化、艺术竞相输出,依托东北独特的地域景观与文化审美空间,陆续出现多部美学风格独特的影视作品。电影《日光之下》以犯罪悬疑片为“壳”,裹挟着文艺片和剧情片等多种类型片元素,具有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劝善金科》与《劝善记》故事设计比较分析
收藏 引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年 第27期6卷 18-21页
作者:叶俏毅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1399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是明代戏曲家郑之珍的长篇传奇剧,《劝善金科》是清代张照奉旨创编的宫廷大戏。二者皆取材于佛教并在中国民间流传的目连救母故事。两相比较,二者在思想内容、创作艺术、创作旨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该文将从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界面嵌入、赛博格主体与后人类现实——屏幕电影的叙事空间建构
收藏 引用
《东南传播》2023年 第5期 83-86页
作者:刘思捷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1300 
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电影艺术因势利导地将其他媒介纳入自身的编码系统,产生诸多新形态的同时,也带来了叙事空间的丰富与延展。屏幕电影借助电影再媒介化的趋势,将以符号和界面为核心的“屏幕语言”嵌入叙事,不仅勾勒出层叠的虚拟图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媒时代电影海报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研究
收藏 引用
《科技传播》2023年 第21期15卷 96-100页
作者:谢俊陶 李嘉达广州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 广东培正学院人文学院 
数字视觉艺术新时代,电影海报的作用从单纯宣传向审美价值过渡。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如何做到功用性与审美价值兼具,并突破传统电影海报设计的模仿借鉴进入创新阶段,成为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文章分析了电影海报中视觉元素运用的现状及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青春视域内《再见,少年》的范式重构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22年 第2期 122-124页
作者:王燕萍 徐桃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公共课部海南海口571126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1399 
《再见,少年》是由殷若昕执导,张子枫、张宥浩主演的青春电影,影片以千禧年前后的社会变革为背景,书写了一段少年情谊。影片拒绝了青春视域下的刻板化、浪漫化的爱情书写,在人物的构思上规避了青春男性作为追求者与行动者、他心目中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流动、怀旧与记忆:当代城市新民谣的空间体验与想象
收藏 引用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23年 第2期 64-66页
作者:陈静 陈茫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 
在音乐文化产业和新媒体平台助推下的当代城市新民谣,随着大众文化崛起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它以城市现代人生活的空间为焦点将城市符号化,在音乐中歌者以流动性的城市体验和怀旧化的审美,将空间中的个体记忆与特定地点、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社会主义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话语演进史考(下)
收藏 引用
《阿来研究》2023年 第2期 204-212页
作者:姚新勇 易家玉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 暨南大学文学院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兄弟民族文学”话语的成型(1955—1957上半年)经过四五年的工作,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运动初见成效,最早一批少数民族或兄弟民族作家也被发现或成长了起来,但是中国作协的相关工作,似乎还缺乏相应的跟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