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以歌化育以文化成——共生教育视域下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的文化解析
收藏 引用
《教育学报》2024年 第4期20卷 27-36页
作者:闫若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南京210023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0 
共生教育在我国作为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理论范式,旨在探讨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共生融合的图景。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活态基因,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美育资源。共生教育理论视域下中国民歌具有历史性、地域性、艺术性与民族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的内在逻辑与实现条件
收藏 引用
《民族教育研究》2023年 第3期34卷 73-79页
作者:闫若婻 张文超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23 
中国民歌展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施学校美育提供丰富素材与有效路径。以量化研究的范式,通过对全国4000余名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呈现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的现状、比较中国民歌育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情立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方法论思考
收藏 引用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 第4期 60-65,93页
作者:邓伯军 谭培文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情是中国文论之体建构的核心方法论之一。情确立了中国文论的文体风格,将以情立体引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之中,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保证其逻辑性的同时,也延伸出其劲健的风骨、浩然的文气、深远的意境。情确立了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立尸祭”与“总落鬼头”:祭祀仪式的“具象”身体沟通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7年 第4期137卷 98-104页
作者:龙晓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在祭祀仪式中,"身体"不断地被建构,成为与神灵沟通的主要媒介和方式,不同时代这个表达敬意的对象在仪式中的呈现形态有所差异,但又有密切的关联。先秦有"立尸祭"的传统,春秋战国开始衰落,并逐渐在礼仪中消失,而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攀附与逃离:作为社会记忆的中渡城隍传说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6年 第2期 146-150页
作者:李鹏 覃德清广西科技大学西部地区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驻站博士后545006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城隍作为中国民众普遍祭祀的对象,在民众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渡是西南中国的古镇,因在洛江之滨,明清至民国时期曾为桂中重要的市镇。城隍是古镇民众主要的信仰对象,当代人流传着两则城隍传说,内容有共同之处,即去皇宫救火,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海派赴港作家异变时空下的歌词文学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8年 第1期 66-70页
作者:鹿义霞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广西桂林541004 
歌词堪称浓缩的社会史、城市史、心态史,折射着听众的真实心声和审美趣味,反映着社会现代性转型的诸多面相,也承载着复杂的时代政治、家国记忆和历史想象。陈蝶衣、司徒明(冯凤三)、易文(杨彦岐)等海派赴港作家携带着从上海带来的文化&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自然、历史和生命的诗化表达——评独秀作家群诗人梁潮的诗作
收藏 引用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 第4期33卷 23-28页
作者:鹿义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广西桂林541004 
生命、历史与自然,是梁潮诗歌创作的三大重要意象单元。在他笔下,生命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因缘网络,既柔弱又坚韧,既素朴又繁复,既细致又远大;"历史"与历史帷幕的历史存在诸多错位,他用诗歌重新打捞、勘验、解码;他还用诗歌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人物通讯写作教学摭谈
收藏 引用
《戏剧之家》2017年 第23期 147-148页
作者:鹿义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广西桂林541004 
人物通讯写作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综合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在具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好采访与剪裁、设计与粘合、归纳与提升——深入现场,占有大量素材;精拟标题,擦亮文章的眼睛;写好开头,立片言以居要;搭好框架,完善文章的骨骼;巧妙剪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