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ZC油田ZSC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主要含油层系为长6。在分析测井资料、岩性和物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点(单井剖面微相)-线(连井剖面微相)-面(沉积微相)的顺序,对研究各期的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研究。在沉积微相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利用最大单渗砂体划分有利沉积微相带的方法,更准确地反映该小层的砂体展布和特征。分析各期沉积微相展布图特征,发现分流河道均沿北东-南西向分布,且从长622期到长4+5期,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经历了湖退-湖进-湖退的演化过程。
摘要:为实现对注水井的酸化解堵及增注降压的效果,保障低渗油田开发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对低渗油田高压注水井在线酸化技术进行研究和试验分析。制备复合酸液体系,确定在线酸化施工中的注酸速度与强度等参数,并设计在线监测装置实时监控在线酸化施工,检验结果表明,该复合酸液具有较高的螯合性与沉淀抑制性,具有较高的岩粉溶蚀率;应用该复合酸液实施在线酸化施工,施工后试验注水井的地层吸液性及注水量显著上升,井口油压及施工压力显著下降,增注降压效果明显,可解除注水井储层的堵塞物,为提升低渗油田开发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提供保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技术使井口的油压由9.11MPa降到1.71MPa、泵注压力由9.77MPa降到7.51MPa,说明能有效缓解井口油压以及泵注压力,加大整体的施工排量,实现增注降压的目标。
摘要:甘谷驿油田1380井区油藏地质特征与储层特征研究表明井区长6油藏属于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非均质性和天然裂缝发育等因素,极易造成油井水串、水淹,造成注水失效。针对该区设计并优化了泡沫综合调驱方案,共计在1380井区应用4次,有效改善了水驱状况,提高了注水波及面积,为该区高效水驱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要:本文结合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设计以1,8-二羟基萘为连接基,超长疏水尾链为黏弹性表面活性剂(VES)分子结构。1H NMR表明,成功合成VES分子结构(ZW),室温下ZW的临界胶束浓度为48.84μmol·L^(-1),耐盐性测试表明,ZW在6(wt)%的NaCl和CaCl2溶液中黏度保持率分别为67%和88%,验证了ZW分子模拟对盐的低敏感性结果;选取矿化度为105680mg·L^(-1)和51032mg·L^(-1)的鄂尔多斯盆地油田地层产出水,将ZW配制成两种VES压裂液(B和A)并进行压裂液性能考察,在120℃、170s^(-1)剪切2h后,B和A体系黏度分别稳定在40mPa·s和70 mPa·s左右,30%陶粒在B和A体系中的沉降速度均小于0.2mm·s^(-1),两种体系减阻率可达70%以上;岩芯伤害测试结果表明,B和A对岩芯渗透率的破坏率均小于10%,满足现场要求。
摘要:为了提高油井的出油率,同时加强油井内持续供液能力,针对延长油田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油井内动液面检测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动液面检测系统,能够实现油井下动液面实施检测,介绍了油井内动液面浮筒检测法、压力计法、回声法,分析了动液面的检测原理和声波的选择,针对延长油田的特点,最终确定延长油田油井内动液面交叉偶极子阵列声波检测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硬件系统。
摘要:针对子北采油厂涧峪岔油田长2储层压裂改造压裂缝高延伸连通底水,使油井水淹无法正常生产,压裂成功率低的问题,文章在国内外控缝高压裂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涧峪岔长2储层特点,研究了适合该区压裂缝高控制的施工参数和控缝高延伸的添加剂KF-1压裂技术,并在油田113口井推广应用,有效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79.6%,平均单井日增油0.43 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SLD-1全能循环罐是由陕西苏力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自循环洗井设备,主要应用于注水井的化学洗井及解堵增注作业。该技术主要解决了目前顽固污垢井常规洗井难以清管内污垢的难题、油田现有化学解堵后无法洗井现象,以及一定程度上解决化学解堵二次沉淀问题。本文通过研究SLD-1全能循环罐的配套工艺并应用于现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石油行业近几年也发展迅速。应该不断地提升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提高出油的效率,实现石油地质勘探开采的高效率、开采出高质量石油的目标,以推动我国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对我国石油地质类型、现状以及技术方面的创新做了相关的分析。
摘要:李家岔长6油藏属于超低渗透油藏,前期自然能量开发产量递减大、采收率低,无法满足工业开采的要求。为了提高油藏的单井产量和采出程度,本次研究从油藏注水补充能量的必要性出发,利用目前成熟的油藏工程方法,对8611井区长6油藏储集层流体渗流特征、注水适应性以及注水提高采收率效果进行分析。同时针对李家岔长6油藏自然能量转为注水开发的必要性开展研究,提出合理的注水开发方案,为油田稳产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摘要:通过地层划分、粒度散点图和C-M图及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等方式对子长油田长6区块进行前期的开发潜力研究。再对长6油藏储量进行估算和预测,例如长6^1油层开发预测石油地质储量809.6×10^4 t,溶解气储量1.376×10^8 m^3,储量丰度22.2×10^4 t/km^2。最终对水平井井位部署进行方案设计,同时,根据长6油藏的产量双曲递减公式计算,预测递减规律。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