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7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依托“学历案”设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基本不等式”一课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学教学参考》2024年 第23期 15-18页
作者:颜福进江苏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15600 
“三新”背景下,“学历案”逐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新模式。文章以“基本不等式”一课的“学历案”为例,分析“学历案”的设计与应用方法,为一线教师设计、应用“学历案”以及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WTL形式的高中数学深度学习实践思考
收藏 引用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年 第9期 89-91页
作者:顾金花 颜福进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15600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15600 
不同的学习表征下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差异实验表明“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教与学的效果好.本文以WTL(Writing-to-learn)——“通过写作来学习”形式开展培养学生深度学习实践研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指出“重视写作、重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立足课堂,润物无声: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实施探索——基于课堂视频观察的感悟与启示
收藏 引用
中学课程资源》2024年 第2期20卷 33-37页
作者:闫明智 鄢银银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001 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江苏苏州2155001 
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是取得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并行,取得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教师以地理隐性知识教育为切入点,以十节省部级优课教学课堂视频为研究样本,深入挖掘课例中的教学组织方式和隐性知识教育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把握“五个一” 打造记叙文写作新境界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2022年 第34期 44-45页
作者:张志先江苏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在高考考场作文中,除了议论文以外,写得较多的就是记叙文了。如果按照惯常思路,设计好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这样的作文得到中等分数并不难,但想得到高分乃至一类文的分数,就有点困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另辟蹊径,重点打造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项目式学习中提升语文阅读探究能力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之友》2023年 第3期42卷 8-10页
作者:顾丽丽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高中语文学习以教与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探究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从项目方案设计、项目任务驱动、项目多元评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指向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年 第27期 19-21页
作者:陈洁平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1569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三维动态语法观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对比与评析
收藏 引用
《中小学外语教学》2023年 第1期46卷 28-34页
作者:商三英 孙小松 张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基于两节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从课堂导入、感知语法形式、探究语法规则、运用语法规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实验的控制
收藏 引用
《生物学通报》2001年 第7期36卷 25-26页
作者:丁鸿炜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26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的设计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正日益突现其意义,但就总体而言,在目前的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实验的软、硬件条件不到位,部分教师中也不乏畏难情绪.诸多因素制约了中学生物学实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本解读:角度重要,准确度更重要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 第12期 52-53页
作者:高冰峰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王春老师的教学设计颇具匠心。一是根据“回归原典,识真面目”的思想。他将全本《套中人》作为教学内容,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窥见原作全貌,从更贴近作者原意的视角来理解作品。二是局部设计有新意。比如“给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披文入情觅知音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 第3期 67-68页
作者:高冰峰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刘志江老师这则教学设计,好就好在能沿循“披文人情”这一正途,带领学生走进《归去来兮辞》这一经典文本,可分为以下三点来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