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教—学—评”一体化:为“奋斗的历程”主题学习护航——以“诗词集:传诵动人的红色诗篇”的教学为例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参考》2024年 第10期 9-11页
作者:孙娟江苏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221000 
“教—学—评”一体化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强调教授、学习、评价三者的统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教师设置“‘奋斗的历程’读讲写交流会”活动任务,设计“故事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策略——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 2单元书面作业为例
收藏 引用
《辽宁教育》2022年 第19期 88-93页
作者:谢瑜江苏省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单元作业整体设计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内容,设定整体作业目标。在设定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围绕单元大主题,在一定的语境中设计指向夯实基础的巩固性作业、指向思维提升的应用类作业、指向完成真实任务的实践类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策略——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2的书面作业为例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研究》2023年 第1期 39-41,44页
作者:谢瑜江苏省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单元作业整体设计,需要教师依据课标、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内容,设定整体作业目标。在设定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单元大主题,在一定的语境中,设计指向夯实基础的巩固性作业、指向思维提升的应用类作业、指向解决真实任务的实践类作业。运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指向真实任务的数学跨学科学习实践
收藏 引用
《教学与管理》2022年 第17期 61-64页
作者:刘薇江苏省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跨学科学习将学习、实践和创造等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指向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指向真实任务的数学跨学科学习更加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以“出行中的学问”项目为例,通过内容统整探求知识脉络下的价值主线;利用情境创设寻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小学英语教材与绘本融合方式的探索
收藏 引用
《小学教学设计》2022年 第3期 36-37页
作者:谢瑜江苏省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绘本,是进行有效的融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绘本种类众多,素材的选择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相匹配,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具体来说,可以从语音、词汇、句型、语法方面将教材与绘本进行融合,注重在语境中掌握语言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收藏 引用
《黑河教育》2022年 第2期 68-69页
作者:辛艳秋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音乐是素质教育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也深受广大家长的关注。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乐创”理念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收藏 引用
《江苏教育研究》2021年 第4期 80-83页
作者:闻静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江苏徐州221005 
时代的发展要求劳动教育与时俱进。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基于儿童立场,根据地域特色、学校实际,以“乐创”为理念,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意开发与体系建构,逐步形成了以“生活、生产、生命”为特色的多层面、多梯度的劳动课程体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画胜百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中运用板画的艺术
收藏 引用
《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 第10期2卷 75-77页
作者:刘尊立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江苏徐州221005 
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课文,尽管语言文字是形象的、具体的,但由于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总是感到没有图画那样直观、形象。所以,阅读教学中要贯彻“直观性原则”。运用板画就是突出“直观性”的一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乐创”课程支持下的跨界学习实践探索
收藏 引用
《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 第19期 19-23页
作者:李伟 陈娟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江苏徐州221000 
“乐创”课程支持下的跨界学习项目以创造未来为主旋律,以跨界融合为策略,以构建“乐创”课程体系为内容,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为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搭建平台,最终深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适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乐创”线上课程:助推学生“云成长”
收藏 引用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年 第11期 21-24页
作者:李伟江苏省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221005 
“乐创”线上课程响应国家“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号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宗旨,以信息技术为内核,开放课程空间,开发课程资源,旨在培养学生的协作动手、科技认知、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意思维、分享精神。就学生对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