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
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19-20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天后信仰的特色及历史意义——以天福宫、粤海清庙、琼州天后宫为例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2018年 第2期 42-49页
作者:肖文帅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德国慕尼黑80539 
公元15到18世纪中国商舶便持续不断地来到新加坡商港从事贸易活动,从而使得妈祖信仰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得到传播。本文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天福宫、粤海清庙、琼州天后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从三个方面对它们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30年代之前欧美汉学界的“苗图”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与民俗》2020年 第3期 39-51页
作者:吴雅迪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德国慕尼黑80539 
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欧美汉学界开始关注"苗图"。多位欧美著名汉学家发表了研究成果,以历史学、民族学、文献学为基础方法,构建了"苗图"研究的方法论。虽然许多论著已受到当代研究者的关注,但还有一些重要成果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空”(Leere)在中国美学
收藏 引用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 第12期 22-26,I0005页
作者:薛松(译) 李欢友(译)波恩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暨佛教研究项目组 
全球化时代,艺术交流和文化交融越来越频繁,不仅成为国家间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促进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更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文艺的世界旅行,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学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早期“苗图”的编绘与版本流变
收藏 引用
《艺术与民俗》2024年 第4期 19-36页
作者:吴雅迪德国慕尼黑大学亚洲研究所汉学系 
康熙《贵州通志》“蛮獠”图说和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苗民图四十种》册页是已知最早的“苗图”存世版本,与至少8种其他“苗图”有密切的传抄关系,均属早期版本。这些早期版本的图像不仅保留了前朝同类图说文本的痕迹,还融入了非“苗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