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98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佛塔:跨文化互动中的艺术形式新变与观念内容重构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 第2期44卷 93-99页
作者:张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佛塔是印度文化的一种文化观念和宗教观念在建筑形式和美学思想上的凝结,具体来讲有三套象征体系:宇宙象征、圣山象征、哲理象征。当佛塔进行跨文化的传播时,在文化互动中发生了系列变化,体现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的新变与观念内容的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智媒时代动漫产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实证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年 第12期 64-70页
作者:刘茜 张娟 段婷婷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智媒时代,我国动漫产业呈现出全新发展态势,厘清新形势下动漫产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对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实现提档升级、弯道超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动漫产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理论模型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人文影响下的艺术史研究——数字艺术史的争议与创新
收藏 引用
《中国美学研究》2023年 第1期 159-172页
作者:李斌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在现实生活中,“数字”与“艺术”的结合十分普遍。在数字人文理念影响下,数字艺术史研究依托于数字媒介环境,利用图像识别、计算分析和深度学习等数字技术充分发掘数字数据的学术潜力,将数字数据中蕴含的固有信息转化为学术新认知。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孤岛”上的《剧场艺术》:一种戏剧演出的“教科书”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2022年 第3期 62-72页
作者:袁联波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剧场艺术》的核心栏目为“演剧理论”,偏重于译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的苏联表导演理论,注重介绍英、法、德等国戏剧家的表导演理论、方法和经验,并重视发表中国戏剧家的演剧理论。顾仲彝、吴仞之(孤岛),张骏祥(大后方),张庚(延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AR技术与文学表达——AR叙事的新理论与新实践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3年 第7期 63-74页
作者:李斌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AR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环境中,形成虚实结合的混合场域,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对于叙事而言,AR技术拓展了语义表达方式,展现了静态与动态、平面与空间有效融合的叙事特征,创新了多故事与多媒介叙事模式,通过虚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产业的培育路径——基于内蒙古地区网络文艺的实践研究
收藏 引用
《民族学刊》2022年 第6期13卷 46-54,143页
作者:孙婧 孙恒存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艺的推介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推动力。无论在网络文艺的产业体系上,还是在其民族特色影响力、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扩大上,都有所增益。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产业面临着网络文化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地域发展不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比较艺术学视阈下的文学与电影研究:跨媒介、文本化与电影阅读理论
收藏 引用
《美学与艺术评论》2023年 第2期27卷 184-194,231页
作者:李斌 何梦珂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为艺术活动的载体,媒介属性和媒介变迁对于艺术特征、艺术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媒介视角,跨艺术比较研究并不局限于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简单比附,也蕴含着媒介转换、互补、互动等活动。就电影艺术而言,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与其他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数字人文影响下数字艺术史的研究实践与创新
收藏 引用
《媒介批评》2023年 第1期 390-405页
作者:李斌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进入数字时代后,与数字人文相结合似乎已经成为人文艺术学科的重要发展路径。在数字人文理念影响下,图像识别、目标分类、深度计算等数字技术与艺术史研究深度交融,不断催生新的学术认知。一方面,数字艺术空间打破时空限制,使艺术史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典诗学“兴象”概念的生成及其内涵
收藏 引用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2年 第3期52卷 115-124页
作者:唐婷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兴象”,这是孔颖达诠释《诗经》所提出的“兴必取象”引入诗学领域后衍生而来的新概念。继承“兴必取象”意在言外之精神,受“兴义”关涉政教人伦之影响,“兴象”重在情兴有余、反对轻艳,有助于诗歌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乐》之乐:孔子对乐的阐发与正乐实践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界》2022年 第2期 157-177页
作者:张映晖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孔子生活的年代,作为“六经”之一的“乐”,展现的是“先王之道”的事迹,并不指称作为文本流传的《乐》。秦汉时期,“乐”在传承过程中,徒留声音形态,其内涵却被世人忘却。魏晋以后,“《乐》焚于秦火”成为学人解释“六经”缺《乐》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