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机构=文史教研部"
1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数字创意产业政策演化趋势与路径优化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2024年 第3期 215-225页
作者:高宏存 张景淇文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数字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推动“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来,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涌现出许多质量上乘、体现中国优秀文化的数字创意精品,而这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以“秩序重建”为中心的观察
收藏 引用
《开放时代》2024年 第2期 13-25,M0003页
作者:何青翰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 
“秩序重建”是近现代中国的一项基本任务。通过重返“文明”的问题视域,正确处理“古今中西之争”,我们可以观察到: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回应着“秩序重建”的时代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时代文化“两创”的价值重塑与实践路径创新
收藏 引用
《行政管理改革》2024年 第2期 4-15页
作者:高宏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从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出发,在探寻文明互鉴中创生民族文化“新生命体”,增强创新活力则应对接国家重大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耦合,再造文化价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领导者以非线性思维化解内冲突的方略
收藏 引用
《领导科学》2024年 第1期 65-69页
作者:陈和香中共广东深圳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史教研部 
非线性思维因具有多向、多维、动态等特征而成为认识复杂问题的有效思维工具。基于内冲突自身所呈现出的辩证二重性、动态发展性、动因多元性等非线性特征,领导者可借助非线性思维多维度诊断内冲突,多方法、多手段协同发力化解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杂志的编辑选择与左翼文艺风貌
收藏 引用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 第1期45卷 65-72页
作者:郭萌萌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1930年代,国民党当局对左翼文学的清理查禁越来越严格。作为一本新潮的纯文学杂志,宣称走“中间路线”的《现代》(1932)(截至5卷6期)却刊登了大量无产阶级艺术作品及理论,反映着当时无产阶级艺术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前后参与并影响《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坚守魂根 传承经典——《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特别节目观感
收藏 引用
《党建》2024年 第4期 69-70页
作者:王学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史教研室 
近期,由中共中央宣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以下简称“《平‘语’近人》(第三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该节目延续以往两季的特色,对讲述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与编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领域制度建设探索
收藏 引用
《创新》2024年 第2期18卷 1-12页
作者:何利娜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300191 中国人民大学 
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方位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双向奔赴”:文旅发展新趋势下营销创新的理念与模式
收藏 引用
《理论月刊》2023年 第12期 106-116页
作者:李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对文旅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转型升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逐渐深化,加之近年来文旅业态、市场和营销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文旅产业竞争愈加激烈。这就要求供给侧必须及时跟随变化调整产品内容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营造经验与中国文艺批评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2023年 第3期 75-85页
作者:闫月珍 周建增暨南大学文学院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 
宫室营造经验影响和形塑了中国文艺批评的表述方式和入思路径。首先,营造经验促进了文学批评,如王世贞、李渔和叶燮将自身对宫室的营造体会内化到文艺理论建构当中,以园林、房屋构建和材料为喻,来说明文学的风格、结构和胸臆等问题,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觉醒年代》:叙事主体化及其互文性视野中的认同建构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22年 第6期 110-115页
作者:何利娜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天津300191 
《觉醒年代》通过叙事主体化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一幅文化自觉的时代镜像。该剧以过去进行时态再现已知事件的历史过程,通过人物塑造主体化方式塑造出五四前后社会众生的文化群像。在此叙事框架下,剧作运用多重化叙事者的手法、多条叙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